一對“馬鐙”何以為頂級國寶爷辙?
兼談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應尊重歷史!
馬鐙,人們很熟悉臊旭,似乎熟悉到視而不見离熏。但央視聯(lián)手九大國家級博物館展現(xiàn)的27件“鎮(zhèn)館之寶”。遼寧博物館入選的三件中,“銅鎏金木芯馬鐙”與《唐摹王方慶萬歲通天帖》娄涩、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赫然同列。甚至相比瓷器、字帖碎捺、畫卷等各“鎮(zhèn)館之寶”晋柱,能比肩而立火藥發(fā)明,對世界產(chǎn)生強烈影響的碑诉,唯有中國發(fā)明的馬鐙!可公元三世紀才出現(xiàn)的雙馬鐙快毛,在很多拍攝西晉之前題材的影視劇中,卻有雙馬鐙的大規(guī)模騎兵作戰(zhàn)玄柏,至少是對歷史認知不足右蒲。藝術,理應尊重歷史!
1.何為馬鐙竹宋?馬鐙莫矗,它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三娩,供騎馬人在上馬和騎乘時踏腳的一件馬具双吆。馬鐙不僅幫助人上馬回官,更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歉提,以便最大限度發(fā)揮騎馬的優(yōu)勢,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区转。最早的馬鐙是單邊的苔巨,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逐漸演化成雙邊。雙馬鐙出現(xiàn)的最大意義废离,則是進一步解放騎乘者的雙手侄泽。
2.車騎非騎兵。沒有馬鐙的大規(guī)模軍事化作戰(zhàn)中蜻韭,馬的主要用途是充當兵車載體與運送糧草物資悼尾。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形容一個國家為大國時肖方,往往用千乘之國來形容闺魏,一乘就是一輛兵車。
至于公元前七世紀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俯画,騎的都是馬背搭塊馬墊的裸馬析桥,這種俗稱的“光腚馬”,只不過大大增加了部隊機動性艰垂,到達位置后才開弓射箭泡仗,所以,騎手大部分是弓箭手猜憎,無需近距離白刃戰(zhàn)娩怎,也才突出“騎射”。戰(zhàn)國后期胰柑,匈奴大兵南下截亦,經(jīng)歷長平之戰(zhàn)后的趙國辣辫,完成了“胡服騎射”,則以幾萬騎射輕松地打敗了匈奴的進攻魁巩,騎兵便在春秋爭霸中大顯神通急灭。《六韜·犬韜·武鋒》有“凡用兵之要谷遂,必有武車驍騎葬馋,馳陣選鋒,見可則擊之”肾扰。
概括起來說畴嘶,這時的馬在軍事斗爭中存在的意義,主要屬性是運載工具集晚。出現(xiàn)的這種無鐙騎兵窗悯,很難獨立作戰(zhàn),一般是車騎混編偷拔,或與步兵協(xié)同作戰(zhàn)蒋院,非獨立的軍兵種。
3.何時有馬鐙莲绰?從西漢壁畫可見欺旧,西漢時期就有布馬鐙,其掛在在馬身較靠前位置蛤签,是普通人為騎乘舒適而設置辞友,不具硬馬鐙的平衡作用。中國最早發(fā)明的馬鐙震肮,大約出現(xiàn)在公元2-3世紀的東漢-西晉時称龙,這是懸掛于馬匹左側腹部的三角形單鐙,僅供上下馬時使用戳晌。
東晉十六國時(公元304年-439年)才發(fā)明了雙鐙鲫尊,這才是有實戰(zhàn)意義的馬鐙。1965年的一次考古活動中躬厌,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遼寧地區(qū)的割據(jù)政權马昨,北燕(407——436)締造者之一的宰相馮素弗墓里,出土了一對簡易馬鐙扛施,它由木芯包裹銅皮制成鸿捧。
這對“銅鎏金木芯馬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最早雙馬鐙疙渣。馬鐙的木芯為桑木條揉成匙奴,鐙面有鎏金銅片覆蓋,并有細小的鎏金銅釘釘固在木芯上妄荔,鐙孔內(nèi)面釘鐵片泼菌,制作精良谍肤。“銅鎏金木芯馬鐙”證明了哗伯,在公元3-4世紀的中國東北荒揣,就已經(jīng)雙馬鐙出現(xiàn)。
4.馬鐙與騎兵焊刹。沒有雙馬鐙系任,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馬戰(zhàn)虐块。騎射騎兵主要相伴兵車俩滥,以兵車主戰(zhàn),主要以“騎射”為軍事手段贺奠;作為騎馬步兵霜旧,主要是下馬近戰(zhàn),項羽“乃令騎皆下馬步行儡率,持短兵接戰(zhàn)”挂据。西漢時期的漢軍騎兵“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喉悴,去就相薄”棱貌,都體現(xiàn)騎馬步兵的特色。
公元3-4世紀發(fā)明出的雙馬鐙箕肃,不僅可以幫助人上下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能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今魔,使戰(zhàn)馬更容易駕馭勺像,又能保護騎馬人的安全,使人與馬得以連接平衡為一體错森,馬鐙最大功能則是可以解放雙手吟宦,騎兵始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沖涩维、刺殃姓、劈、擊瓦阐,大大提升了騎兵戰(zhàn)斗力蜗侈。
北燕(407——436)是最早將甲騎具裝和馬鐙應用于騎兵的民族,“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睡蟋,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踏幻。正是因擁有最先進的騎乘裝備和防護裝具,才使得慕容鮮卑馳騁遼海戳杀,逐鹿中原该面,兼并高麗夭苗。北燕之后,馬鐙向東傳播到日本等隔缀,向西擴展對中世紀歐洲题造。
5.馬鐙擊敗游牧。秦漢之際猾瘸,面對游牧民族多半以騎射為主的進攻界赔,秦王朝采取修建長城來抵抗北方匈奴的攻擊,漢王朝初始采取“和親”须妻。后來漢武帝主動大舉進攻仔蝌,使得游牧匈奴敗北,但又總出現(xiàn)匈奴襲擾的反復荒吏。到了東漢時期的漢王朝以龐大兵力進攻匈奴敛惊,匈奴內(nèi)部也分化為北匈奴與南匈奴,南匈奴向漢王朝納貢請降绰更,而北匈奴則遠走歐洲成了“上帝之鞭”瞧挤。
但農(nóng)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較量,真正出現(xiàn)的歷史轉折儡湾,則是“16國時代”雙馬鐙傳入中原地區(qū)特恬。至唐朝大統(tǒng)一的中央政府才有了雙馬鐙的騎兵,騎兵也成為主戰(zhàn)兵種徐钠,唐王朝憑借強大的騎兵癌刽,一舉擊敗分布新疆至中亞地區(qū)的東西突厥、薛延陀尝丐、高昌显拜、吐谷渾等周邊的游牧民族。
6.馬鐙改變世界爹袁。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中國科技史》中提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馬鐙的民族”远荠,并將馬鐙稱為“神奇的中國靴子”。雙馬鐙的出現(xiàn)失息,從一定意義上講譬淳,不僅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歷史,更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盹兢。
因馬鐙沒有傳入歐洲之前邻梆,歐洲靠雙腿緊夾馬肚作戰(zhàn),騎士摔下來很難再上馬蛤迎,只有活捉被俘确虱,所以,騎兵在戰(zhàn)爭中始終處于配角替裆。公元374年校辩,一支來匈奴雄兵闖入并碾壓東西哥特國窘问。拜占庭皇帝提比略二世得知東方騎兵具有驚人戰(zhàn)力的奧秘,與獨一無二的馬鐙密切相關宜咒,便對騎兵大規(guī)模改組惠赫,佩戴馬鐙的騎兵,便登上歐洲的歷史舞臺故黑。也誕生了中世紀的騎士貴族階級儿咱,騎士精神是為榮譽而戰(zhàn),為上帝而戰(zhàn)场晶。
馬鐙使馬與人巧妙的結合達到最大化混埠,對歐洲騎兵的發(fā)展起到“革命性”影響,這雙神奇的“中國靴子”诗轻,幫助歐洲建立了封建制度钳宪,改變了世界古代軍事格局。在西方人眼中扳炬,為世界帶來深刻改變的中國發(fā)明實為兩樣:一是馬鐙吏颖,二是火藥。世界上很少有發(fā)明出像馬鐙那樣簡單恨樟,又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東西半醉。
結束語:一個小小的馬鐙,卻有驚天的傳奇劝术;一個小小的馬鐙缩多,竟深刻改變世界。那么养晋,拍攝影視劇對于一個小小的馬鐙瞧壮,無疑應給以起碼的歷史尊重。
可長久以來匙握,影視界中拍攝西晉(316年滅亡)之前的電視劇,特別是秦漢時期的電視劇陈轿,諸如圈纺,什么《三國演義》、《漢武大帝》等麦射,都有配馬鐙的蛾娶,大規(guī)模的,氣勢恢宏的騎兵作戰(zhàn)潜秋,而這不是對歷史認知的缺失蛔琅,就屬于違背歷史事實的胡編亂造。
無論藝術可以如何夸張峻呛,但也要尊重基本的歷史常識罗售,展現(xiàn)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的相統(tǒng)一辜窑,而絕不能罔顧歷史的隨意編造,這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本規(guī)律寨躁!
(文中配圖穆碎,忠新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