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妞的記憶可以大概歸類為大頭蝦一類人
不記事巧娱,不記日子
連自己用的卸妝水什么牌子都不知道的人
可是這段時間
忽然很想找回小時候家里過年熱鬧的記憶
現(xiàn)在要感受過年氣氛
得去超市蹭蹭
聽逢過年都會播放的《恭喜恭喜》,買點年貨
自嗨不起來的小家庭年夜飯后
春晚開始
磕嗑瓜子
順便批評批評“這春晚真是一年不如一年”
小時候哪知道要看春晚啊垄潮,自己玩得家里電視擱哪都忘了
農(nóng)村過年的準(zhǔn)備要從二十五號開始吧
因為年三十晚就要圍爐了
跟城市不同
農(nóng)村的年糕都是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自己一步步做出來的
頭天晚上
大家把剛從地里收成最好的大米推去小作坊加工
糖要用最深顏色的黑糖塊
做陷的有:椰子絲、花生米榜苫、綠豆近迁。代嗤。窄陡。
材料豐富卻是每年都一樣
媽媽很心靈手巧
一手做各種糕點的手藝
她說都是從外婆那里傳下來的
準(zhǔn)備再傳給我炕淮。。跳夭。
當(dāng)我看到一大盆面粉要使勁揉時
我說 不涂圆!然后跑了
黃昏中,村子上空炊煙裊裊
隔壁或者隔幾家的聲音開始飄到空中币叹,碰撞一起:
“玲她娘润歉,年糕蒸好沒?過來幫我看看呀”
“哎呀颈抚,忘添水了踩衩,兒子快給我去打桶水”
“我年糕出鍋啦”
鍋蓋一揭,熱氣立刻往上躥起來
一個深色的年糕就這樣出來了
每年媽媽都會花上一天時間
蒸一大一小兩個年糕
她說小的可以讓年初三過來的大姐帶回去
(按照風(fēng)俗贩汉,大的是主年糕要年初七才可以切開食用)
這只是做年糕的第一天
第二天驱富,家家戶戶都開始做年餅
(我們方言中叫“籺”)
籺已經(jīng)做好上爐蒸的鄰居就背著手過來串門
交流今年的做餅經(jīng)驗
產(chǎn)量大的一家老小圍在飯桌旁隨意的聊天認(rèn)真的忙活
貼對聯(lián)也是件很有趣的事
父母通常會拿這個打趣我們
說是測試我們學(xué)習(xí)情況的時候到了
“平仄是哪些? 貼大門左邊還是右邊雾鬼?”
年三十傍晚5點開始圍爐
所以什么事都要在5點前做好
對聯(lián)要貼好萌朱,洗頭洗澡,掃地丟垃圾策菜。。酒贬。又憨。
因為這些要年初四才能做了
最令小孩子期待的圍爐開始了
家家戶戶提上裝著年餅糖果橘子的籃子
把按家里人口準(zhǔn)備的線香火紙分到我們手中
熱熱鬧鬧地朝著村里的廟堂出發(fā)
沒多久
廟堂前面便聚集了四面八方趕回來過年的鄉(xiāng)親們
主香上過之后,大人們開始拉家常锭吨,相互問候
我們小孩看到新面孔的便挨個蹭過去瞧瞧
盲目地羨慕著
“凡事村里出去外面大城市的都覺得很厲害”
(長大后傻妞也出來了蠢莺,才感嘆在外的人兒都不容易)
天已經(jīng)黑了
廟堂旁的大香爐已經(jīng)燒旺火了
我們拿著線香去點著
便舉著小火苗蹦跑散開
小孩子玩游戲就愛創(chuàng)新
用火苗在空氣中畫畫、跳舞零如、大喊大叫
這時躏将,一聲轟響
夜空綻出了火花
約定俗成似的
出門在外的鄉(xiāng)親們每年都會帶回幾款新鮮的大煙花
給兒時的年味添了好多樂趣
圍爐之后,各自回家守夜
反正要過了凌晨十二點才能睡
這時小孩忙著村頭村尾糾集伙伴
東家串門完了又去西家
二姐幾個要好的同學(xué)朋友過來打打牌聊聊天
一起守歲
而大人們又聚一起嗑叨
似乎有永遠(yuǎn)聊不完的話題
“噼里啪啦考蕾。祸憋。⌒の裕”
睡下沒多久
鞭炮就開始響了
夜里要響兩次鞭炮
第一次凌晨一點蚯窥,第二次四點
新的一年,拉開了帷幕
接下來的年初一到年初七
天天吃肉喝湯
不過最重要的一餐
還是年初一的早餐
新年頭一餐吃得好
象征著接下來的每一餐都是豐富無憂的
餐桌上最講來頭的就是炒米粉了
在我們這,無論過年嫁娶喜慶日
都不能缺了米粉這一重角色
媽媽做的炒米粉都愛加點白糖
起鍋后拦赠,肉絲胡蘿卜絲用芡粉一勾巍沙,淋在米粉上面
一款媽媽式的炒米粉就出來了
只可惜傻妞只愛抓筆不愛掌勺
媽媽的手藝我皮毛都沒學(xu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