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儒道釋三教教義,
無不圍繞自我–無我–無人托猩,
利我–利他–普利印蓖,
這三個思想層次邏輯開展,
從它們的稱謂上京腥,
也略可一見赦肃。
儒家的君子–賢人–圣人,
道家的真人–地仙–天仙公浪,
佛家的羅漢–菩薩–大佛他宛,
不同的稱號對應著相應的思想覺悟?qū)哟巍?/p>
儒家在這方面,
思維結構是最清楚的欠气,
《大學》開篇首句:
大學之道厅各,
在明明德,
在親民预柒,
在止于至善队塘。
這已經(jīng)很明確指出袁梗,
明明德是自我認識和行為的思想覺醒,
親民是無人我之分的思想覺悟憔古,
止于至善是無眾生之別的最高思想境界遮怜。
明明德在利我,
親民在利他鸿市,
止于至善在普利锯梁。
三個層次的重點在于“止”字,
三階段的修煉心法也在這個“止”字焰情。
“止”可理解為知道目標陌凳,
只有思想上樹立了奮斗目標,
才可以有前進的動力内舟。
佛家有“觀止”心法合敦,
道家也有“止息”心法,
都用“止”來達到心的“靜清”谒获。
三教修煉沒有多少深奧蛤肌,
只要清楚首和尾,
明白起點和終點批狱,
知道從哪里來去哪里裸准,
他們把心法已交待的徹底了。
學習的關鍵赔硫,
不在于你知道不知道炒俱,
而是你去不去實行,
愿不愿意做個君子還是圣人爪膊。
大道至簡权悟,
易知簡能,
各正性命推盛,
保合太和峦阁。
只是這幾個字罷了。
日期:2021.12.02.
作者:信門守正耘成。
圖片來自網(wǎng)絡榔昔,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