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品
《壇經(jīng)》簡介
《六祖壇經(jīng)》共十品浅悉,分別是《自序品》买优、《般若品》诽嘉、《疑問品》篷就、《定慧品》、《妙行品》命斧、《懺悔品》田晚、《機緣品》、《頓漸品》国葬、《護法品》肉瓦、《付囑品》。我們的課程是選讀胃惜,將講述每品最精要的部分泞莉,由此掌握本品大義。
《壇經(jīng)》自始至終就四個字——直指見性船殉。隨時隨處鲫趁,讓我們和自己的本來面目相見,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十字路口見爹娘”利虫。我們流浪在外挨厚,無依無靠,到處找不到家糠惫,突然在人來人往的十字路口遇到爹娘疫剃,那是什么感覺?如果對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所覺了硼讽,就是那種感覺巢价。若對本來面目一無所知,還要追求世間的五欲六塵固阁,那想見的機會都沒有壤躲。希望大家做好準備,把初級班的基礎(chǔ)打好备燃,再來學(xué)中級班碉克,才會有相應(yīng)處。當然并齐,也可能有上根利智漏麦,不需要初級班,直接一點就破况褪。那是過去生就學(xué)過初級班撕贞,現(xiàn)在不必再學(xué)。否則窝剖,這個基礎(chǔ)是不可或缺的麻掸。特別是止觀入門的部分酥夭,即如何調(diào)節(jié)身心赐纱。只有找到讓身心安住的方法脊奋,才可能進一步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如果不具備這種能力疙描,身上掛滿五欲塵勞诚隙,掛滿名利財色,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起胰,怎么可能見到真心久又?
在佛教中,一切佛講的法效五,稱為經(jīng)地消;一切佛制的戒,稱為律畏妖;而菩薩及祖師大德的著述脉执,則稱為論。唯六祖大師這部開示戒劫,被他的門人弟子乃至后世學(xué)人尊為經(jīng)半夷,名之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這是把六祖當做佛一樣來尊重迅细。無獨有偶巫橄,永嘉大師的著作傳到印度后,也被印度人尊為《東土大乘經(jīng)》茵典。在中國佛教史上湘换,只有這兩位古德的著作被稱為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的體例和釋迦佛所講經(jīng)的體例相似统阿。佛經(jīng)并非由佛陀親自撰寫枚尼,而是一次次法會的記錄。佛陀般涅槃后砂吞,由阿難尊者誦出當時講經(jīng)的場面署恍、對機者、主要內(nèi)容蜻直,最后是奉持此經(jīng)的功德感應(yīng)盯质,然后結(jié)集流通「哦《壇經(jīng)》同樣如此呼巷,是在六祖圓寂后,由法海赎瑰、神會等弟子王悍,根據(jù)他多次說法的內(nèi)容記錄而成。(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