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天幾位朋友前來喝茶聊天嵌灰,有人感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弄匕,有那么多好東西,就這么不明不白的失傳了沽瞭?
為什么會失傳呢迁匠?
有人說因為中國道家傳統(tǒng)的“擇徒傳承”標準——
《黃帝內(nèi)經(jīng)》里說:“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驹溃。
不是遇到合適的人不能傳授城丧,道家的這種傳承方式是師父挑徒弟,徒弟資質(zhì)不行豌鹤,師父就寧可將自己一身本事帶到土里亡哄。
這一點與佛家的“普度眾生”剛好相反,佛家講“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布疙,所以每個人都能修煉蚊惯,在這樣大的基數(shù)上愿卸,當然比較容易出現(xiàn)人才,他的文化與教育也能傳承截型。
所以道家的傳承擦酌,往往是路越走越窄,最后就走向斷絕菠劝。
眾人深以為然,我卻有點小小的想法睁搭。
02
道家的傳承注定了它不會像佛家那么“熱鬧”赶诊,但也不至于斷絕,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就說過:“藏之名山园骆,傳之其人”舔痪,有很多方式能夠傳承下來。
其實锌唾,對文化傳承傷害最大的锄码,并不是什么樣的傳承方式,而是后世人在接受時的狀態(tài)晌涕。
王陽明曾說過“圣道不傳”的原因滋捶,在于后人有“勝心”——
“其說本以完備,非要另立一說以勝之余黎≈乜撸”
前人的學說已經(jīng)很完備,但后人讀到后惧财,感覺不對巡扇,非要另外創(chuàng)出一種說法。
這就是“糾錯式”的學習垮衷。
最有名的例子是杜牧注《孫子兵法》厅翔。
在中國歷史上,為《孫子兵法》做注的一共有11個人搀突,號稱“十一家注孫子”刀闷,其中最早的是曹操。
曹操本人水平很高仰迁,又有過帶兵打仗的實戰(zhàn)經(jīng)歷涩赢,所以他對《孫子兵法》的注解其實最為準確。
但到了唐朝時轩勘,著名的文人筒扒、沒有帶兵打仗經(jīng)歷但文采非常飛揚的杜牧來注解《孫子兵法》時,就選擇了把曹操當作“靶子”绊寻。
在杜牧的注解中花墩,上來就是四個字:“操說非也”——曹操說的不對悬秉。
這里面就有兩個問題:
別人說的對不對,跟你想表達的自己觀點其實沒有太大關聯(lián)冰蘑。就像郭德綱在相聲里說的“我死了你也紅不了”和泌,對方說的不對,你說的就一定對嗎祠肥?
杜牧在《阿旁宮賦》中曾經(jīng)說過:
“秦人不暇自哀武氓,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仇箱,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县恕。”
你說別人不對的時候剂桥,就一定會有后人來說你的不對忠烛。
第二,當你對你一件事情持否定態(tài)度的時候权逗,那它后續(xù)所有的發(fā)展就都跟你沒有關系了美尸。
所以很多時候,對于一些不太理解斟薇、看不慣的事师坎,最好的做法不是急于去批判或是指責,而是存疑堪滨,延遲判斷屹耐。
03
王陽明說,圣道不傳的原因在于人有勝心椿猎,就像杜牧一樣惶岭,見到前人的注解,總是忍不住先來一場批判犯眠,罵得痛快了按灶,就感覺自己勝過了前人。
結果筐咧,每一代人總要表現(xiàn)一下自己鸯旁,每人把傳統(tǒng)的東西修改一點,到了后來量蕊,圣道就慢慢失傳了铺罢。
仔細一分析,就知道這種做法非常不對残炮,而這也正是孔子在《論語》中說的:
古之學者為己韭赘,今之學者為人。
古代那些君子和治學的人吶势就,他們學習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泉瞻,現(xiàn)在的人呢脉漏,我們學習并不是為了提升修養(yǎng)自己,而是為了在人前炫耀袖牙,為了去“勝過”前人侧巨。
正是因為我們有這種“勝心”,所以我們不能沉下心來學習鞭达,不能坦然接受別人的一些觀點司忱,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時候畴蹭,別人剛把話說出一點坦仍,我們就急于打斷,用自己的“博學多才”來對比對對方的失誤連連撮胧。
總想著在嘴巴上勝過別人的人,是最愚蠢的老翘。
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問題芹啥,但每個人卻仍避免不了。
怎樣才能修養(yǎng)提升自己呢铺峭?
沒有好的辦法墓怀,只能按照陽明先生提供的兩條方法:一條是打坐(反思自己),一條是事上練卫键,在實際生活中磨練自己傀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