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咨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撰寫了這本書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療程的標準模板這本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詢工作的心得,也是一門心理咨詢?nèi)腴T書籍加矛。
關(guān)鍵內(nèi)容
一芍耘、初步接觸
1殴蹄、自然型兒童:兒童自然行為混合了幾種基本情感(快樂和深情荚藻、憤怒咽扇、悲傷邪财、恐懼)陕壹。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fā)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树埠,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糠馆,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并且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
2怎憋、適應型兒童:為了應對和防御某些傷害帶來的后果又碌,孩子會學習到一種生存策略,并發(fā)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绊袋。這些最早期的經(jīng)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毕匀。
弗洛伊德:本我所在、自我相依癌别。
二皂岔、探索期
1、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東西展姐,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凤薛。
2、表達憤怒的方法:如何不帶攻擊性的發(fā)火诞仓。用緩和的方式來釋放憤怒缤苫。
所有的行為策略(憤怒時)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fā)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危害墅拭。
3活玲、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狀態(tài),也越容易引發(fā)激烈的阻抗谍婉。因為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們的心理平衡舒憾,他們最有可能帶你走向深層的蛻變,而這個過程往往是痛苦的穗熬。
沒有痛苦镀迂,就沒有收獲。
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唤蔗,我們表現(xiàn)的正如自己的父母探遵。他們不可避免地對我們之后的人生產(chǎn)生影響,不過雖然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極大妓柜,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母親和母親的復制品箱季,而是獨立的個體。
三棍掐、情況開始好轉(zhuǎn)
1藏雏、自我狀態(tài)的三位一體:父母、成人作煌、兒童狀態(tài)掘殴。
在兒童狀態(tài)時赚瘦,你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壞的都有你會在線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但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奏寨。
當你處在父母狀態(tài)時起意,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服爷《徘。總是在用言行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获诈,你會想證明給別人看讓別人接受你的觀念和價值觀仍源。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tài),就沒法給新知識核心理念流出一席之地舔涎。舊的思想主宰著你笼踩,這就是為什么單靠理論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只會讓人更固執(zhí)己見。
只有處在成人狀態(tài)時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亡嫌。
2嚎于、用戰(zhàn)略眼光審視人生:回憶時不再譴責自己,能找到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挟冠,客觀的去看而不再內(nèi)疚于购,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會以那樣的方式發(fā)生以及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知染,并從中學習領(lǐng)悟肋僧。
活的真實一點,真誠的回應當下的需求控淡,打破從童年延續(xù)而來的因果循環(huán)嫌吠,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jīng)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掺炭。
3辫诅、“自證預言”的意思是我們會控制事件的發(fā)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涧狮,我們會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的一樣炕矮。
假如你認為生活讓你不快樂不善待你那么今天喝醉(一切不善待自己讓自己感覺不好的方式)就是你用的某種方法,他可以驗證者冤,明天你會感覺悲慘的預期吧享。
心理游戲:長期重復的、玩這類游戲的必然后果是譬嚣,玩家最終會產(chǎn)生糟糕的不快樂的情緒钢颂。(PLOM,可憐弱小的我)
4拜银、我不好殊鞭,你好:自己很差遭垛,別人都比他好。處在這個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操灿,所以他們就喜歡玩那些會把他們變成受害者的游戲锯仪,比如:“我真不幸”、PLOM趾盐、“無論我做什么都要愛我”
我好庶喜,你不好:處在這個心里坐標的人,常常會占據(jù)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的制高點救鲤,看上去好像這個坐標的人總是要攻擊或譴責別人久窟,總是處在父母狀態(tài),而且永遠都是挑剔型父母本缠,這種人動不動就指責斥扛,焦慮的隨時會發(fā)脾氣,還想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來評判別人丹锹,有時候會擺出“養(yǎng)育型父母”的姿態(tài)說一些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為你好”之類的話稀颁,這類人的心理狀態(tài)從來不會抑郁,因為憤怒能夠有效地抵抗抑郁楣黍,他們總在怪罪別人匾灶,他們自衛(wèi)的方式是把自己內(nèi)在的恐懼對外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就能把對自己的怒火轉(zhuǎn)向別人租漂。他們愛玩的游戲:“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阶女、“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你怎么敢”
四窜锯,咨詢結(jié)束
1张肾、我好,你也好: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guān)系(成熟和自我接納锚扎,求同存異的接納他人)吞瞪,信自己,信他人驾孔。
2芍秆、人們太容易讓重要的事情就這么過去,忘記關(guān)注或為它們慶祝翠勉,也許是因為我們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們有多重要妖啥。
閱讀感悟
? ? ? 這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沒有深度內(nèi)容太過淺顯对碌,我在想荆虱,這是童年多么幸福的人才會這么評價的啊,也有人說看的過程中很有共鳴,我就算其中一個吧怀读,一邊看一邊思考一邊回憶诉位,思緒起起落落不免帶著一絲壓抑的共鳴,這讓我回想起上次去做心理咨詢的經(jīng)歷菜枷,只是想起童年某些不好的記憶苍糠,跟父母相處的經(jīng)歷,讓現(xiàn)在的我共情了當時的我的感受啤誊,委屈又無助岳瞭。
? ? ? 越往后讀,越發(fā)啟迪心智蚊锹,文章中作者說到瞳筏,適應型兒童就是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來應對父母帶來的傷害,這種策略的行為習慣形成了人格的雛形枫耳,讓我們用這套固定的模式去解決未來所有可能需要應對的傷害乏矾。由于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很深孟抗,除了基因迁杨,我們還會不自覺沿用他們的很多價值觀及行為模式,好在我們每個人其實是獨立的個體凄硼,有自己的思想铅协,可以進行修正和改變,只是需要方法摊沉,這樣才可以避免一些影響造成不好的結(jié)果或者重復上一輩的錯誤狐史。作者還提到,每個人除了有兒童狀態(tài)之外说墨,還有父母狀態(tài)和成人狀態(tài)骏全,這樣我就更能理解那句話了:為什么很多人明明道理都懂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他們沒有跟自己的兒童狀態(tài)和父母狀態(tài)達成和解尼斧,一直陷在需求不被滿足或應激狀態(tài)中來回徘徊姜贡,以至于成人狀態(tài)發(fā)揮不了多大實際意義。
? ? ? 心理學實在是有趣棺棵,有獨特之處楼咳,又有共性的地方,能深度認識自己烛恤,也能幫助我理解他人母怜,更好的跟周邊的人形成共生關(guān)系。很多平時不解或者不深度的地方缚柏,看了書苹熏,立馬得道開悟,這種感覺比任何時候都能激發(fā)我的多巴胺。因為這本書轨域,又下單了作者提到的《人間游戲》缕陕,可不是么,人生就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游戲疙挺,自己才是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