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徹底解決英語聽力口語核心問題”這是跟讀訓練營的宣傳口號舞蔽,說實話我不是被這句宣傳口號吸引才加入的,對我來說是Ethan老師的英文美式發(fā)音太有吸引力了(充滿磁性的樟氢、干凈的蚊惯、抑揚頓挫的電臺DJ嗓音)说订,于是在自戀加自信的驅使下便報名入營了听诸。自戀是幻想著自己通過學習就能和老師一樣說一口好聽的美音坐求;自信是認為自己學生時代一直在學英語,有和外教中式英語加身體語言交流的經(jīng)歷晌梨,美劇桥嗤、英劇也有著從《老友記》開始追劇、刷劇的漫漫長夜仔蝌。問題是泛领,我想這么多,跟讀營知道么敛惊?
好了渊鞋,聊回正題,在順利完成跟讀營的課程后瞧挤,經(jīng)過反思,我再次驗證了一個事實,新大的課程(跟讀訓練營當然算其中比較優(yōu)秀的)其實不止于教授課程揉阎,而是在教授“認知模式”以及“認知升級(建立自己的體系)”荆秦。
有一個黑色幽默的例子可以拿來類比于英語學習:新生的寶寶為了探索世界,開始咿呀學語癌刽,一定是先學會叫“爸爸”役首,“媽媽”,再學會叫“隔壁王叔叔”显拜。這個順序是不能錯的衡奥,如果錯了,會出大事兒的讼油。想像一下杰赛,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媽媽高興地抱著你矮台,把你攬入懷中乏屯,流出了激動地眼淚,哽咽著說“寶寶瘦赫,你終于會叫王叔叔了……”(這畫面太尬辰晕,我實在編不下去了。)
??我們會覺得這件事兒不對勁确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含友,其實都是默認有著一套對陌生事物的認知規(guī)律的。寶寶出生之后,最先認識的一定是與他形影不離窘问,與他最親近的人辆童。隨著他意識的成熟與完善,才能逐漸的慢慢理解社會關系惠赫,認識更多的人把鉴。
我們會讓寶寶先認識父母,再認識隔壁老王儿咱。是因為對寶寶來說庭砍,隔壁老王比父母包含著更大,更復雜的信息量混埠。這里面包含著“隔壁”怠缸,“王”,“叔叔”三個知識點钳宪,寶寶去真的弄明白這三個概念揭北,可能要花上三到四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里吏颖,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名字的構成罐呼,才能真的理解隔壁叔叔姓“王”;知道這個男人并非是自己的父親侦高,可以慣以這樣的稱謂嫉柴。才知道了什么叫做“叔叔”;知道了自己生活的空間和王叔叔是分開的奉呛,才能真的理解什么叫做“隔壁”计螺。?
當然,如果一個小朋友真的能理解“隔壁老王”的含義的話瞧壮,那他就不是一個小朋友了登馒。他需要更多的閱歷,也可以從“隔壁老王”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與笑點咆槽。而在這個階段陈轿,他對父母的認識,也肯定不會像剛出生的時候一樣秦忿,他的感情一定會更復雜麦射,更深刻。
???所以灯谣,當我們從表面去認識“爸爸”潜秋,“媽媽”,與“隔壁老王”的時候胎许,支撐和完善我們認知的峻呛,不是他們三個人本身罗售,而是在潛移默化中,我們很難注意到的信息點和知識結構钩述。
類比說完寨躁,跟讀營的同學們應該能了解到Ethan老師每天讓我們聽10遍原文朗讀的模式,其實就是牙勘,我們英語聽說能力的認識模式從“先叫爸媽朽缎,再會叫隔壁王叔叔”的過程的實踐應用∶瘴颍回想一下我們中學上的英語課,學的什么主謂賓北秽、主系表葡幸、定語從句、狀語從句等等贺氓,分明是從“先叫隔壁老王蔚叨,再叫爸媽”嘛!算了辙培,說多了都是淚蔑水,自己知道的太晚了。
一篇文章聽了140遍扬蕊,讀了140遍搀别,到最后根據(jù)語感能大部分背誦,而且和語法尾抑、句法幾乎可以沒有什么聯(lián)系歇父,說明了學習英語首先就不存在困難和容易的問題。如果你非要抬杠說有的話再愈,那最合理的回答是你沒有按照懂得認知規(guī)律的好老師教的方法做榜苫。
認知模式說完,再說說體系的建立翎冲,上文例子中提到的認知過程中潛移默化很難注意到的信息點垂睬,我想跟讀營的同學們也都被告知重點在哪里了:停頓、連讀抗悍、失爆驹饺、弱讀、句重音和語調(每天一個重點練習)缴渊;至于結構層級也有提及:首先要固定單個音素(音標)的發(fā)聲正確逻淌,接著注意和意群有關的語調,詞與詞之間的節(jié)奏感疟暖,最后反復練習停頓等一系列的口語技巧卡儒。話題再轉到類比的例子里田柔,這些知識點就如同“隔壁”,“王”骨望,“叔叔”三個知識點對一個小朋友的復雜度一樣硬爆,對于像我們這些一直用中式英語發(fā)音的“長不大的小朋友”來說,我們需要耐心和反復練習擎鸠,才有可能認知升級或者說建立體系缀磕。所以再次強調順序不能反。出生就叫出“隔壁王叔叔”雖然挺奇幻但是后患無窮劣光,要盡量避免猥瑣發(fā)育袜蚕。
寫于農歷丁酉年除夕夜
祝看到此文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绢涡!萬事如意牲剃!學習進步!
(類比文字非原創(chuàng)雄可,欣賞原作者的文字凿傅,用之以完善我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