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子曰:“德之不修苗傅,學之不講抒线,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渣慕,是吾憂也嘶炭。”
為什么要做一個傳道者逊桦?孔子對當時的社會進行診斷后眨猎,認為各國的為政者存在者:
第一“德之不修”,這是內(nèi)在主觀思想層面卫袒,對于高尚品德品質(zhì)宵呛,不認可,或者認可但是不接受夕凝,不認為人應該為善宝穗、崇義、尊道码秉、修德逮矛,這就像是戰(zhàn)國時期的魏公子牟認為人應該學習野獸,恣意情欲转砖,《荀子》中評價他說“縱情性须鼎,安恣睢,禽獸行府蔗,不足以合文通治晋控;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姓赤,足以欺惑愚眾赡译,是它囂、魏牟也”不铆,還有人雖然心里認可人應該走正道蝌焚,但是心里存在著貪欲裹唆,所以碰到利益取舍或者權(quán)力效用之后,就會不自覺地放棄對正道的堅持只洒。
第二是“學之不講”许帐,這是心胸和能力的問題,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毕谴,在春秋時期成畦,知識是掌握在貴族階層的手里,而且知識是實現(xiàn)階層跨越的重要途徑析珊,他們認可“知識越多越反動”羡鸥,所以認為應該采取“愚民”政策蔑穴,不希望普及教育忠寻,所以孔子的“有教無類”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另外《禮記.學記》中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存和,教學為先奕剃。《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捐腿。其此之謂乎纵朋!”教化民眾是做君主、領(lǐng)導的首要任務茄袖,而到了春秋時期操软,那些諸侯卿大夫等貴族們都在縱情于享樂,自身的學問都成了問題宪祥,就像春秋時期以知禮而出名的孟僖子(孟懿子聂薪、南宮敬叔的父親),也是因為隨同魯昭公出訪楚國蝗羊,途徑鄭國藏澳,到達楚國皆不能以禮處理外交事務,所以深以為恥耀找,開始發(fā)奮學習周禮翔悠。
第三是“聞義不能徙”,在《禮記.儒行》中說“儒有委之以貨財野芒,淹之以樂好蓄愁,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狞悲,沮之以兵撮抓,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效诅,引重鼎不程其力胀滚;往者不悔趟济,來者不豫;過言不再咽笼,流言不極顷编;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剑刑。其特立有如此者”媳纬,把錢財貨物付與他,用玩樂嗜好沉溺他施掏,儒者不會見利而害義钮惠;利用眾人來脅迫他,使用兵器來恐嚇他七芭,儒者不會面對死亡而改變操守素挽;遭到鷙鳥猛獸攻擊,挺身與之搏斗狸驳,不度量自己的武勇成不成预明;牽引重鼎,盡力而為耙箍,不度量個人的體力夠不夠撰糠;過去的機遇不追悔,到來的機遇不歡欣辩昆;說錯的話不再說阅酪,聽到流言,不屑于刨根問底汁针;不斷地保持自己的威重术辐,不研習什么全權(quán)術(shù)謀略。作為一個為政者扇丛、讀書人應該有這種特立獨行的品質(zhì)术吗,可惜春秋時期的讀書人都已經(jīng)不具備這種品質(zhì)和氣節(jié)了。
第四是“不善不能改”帆精,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犯了很多錯誤较屿,但他們自己不知道去改正。最后孔子感嘆說“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卓练,可見孔子胸懷天下的理想與抱負隘蝎,這也是圣人的胸懷,以及一個傳道者的救世主義精神襟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