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
19.子曰:“道之以政托享,齊之以刑骚烧,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嫌吠,齊之以禮止潘,有恥且格掺炭”枳纾”
【翻譯】
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涧狮,百姓可暫時免于罪過炕矮,但不會感到不服從領導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tǒng)治百姓者冤,用禮教來約束百姓肤视,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涉枫。
【解讀】
孔子在本章中提出邢滑,刑罰只能避免人們犯罪,并不能讓他們生出犯罪可恥的心理愿汰。也就是說困后,一個人的榮辱觀,光靠政令和刑罰是確立不起來的衬廷。但是摇予,若是用道德誘導人們向善,用禮制統(tǒng)一人們的言行吗跋,老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侧戴,還能恪守正道宁昭,民心歸服。這兩種方法比較起來酗宋,道德教化和以禮治國要比苛政刑罰高明許多积仗。
學習論語到今天,相信大家已經感悟到:孔子的施政思想是主德化蜕猫,主禮治斥扛。
孔子一直強調“以德治國”的思想,重視道德修養(yǎng)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丹锹,在我國政治史上有著重要的價值稀颁。
這里的“德”,應理解為道德自律楣黍,是人們內心的一種行為準則匾灶,時刻都在約束著自己。
“禮”是社會規(guī)范租漂,是對人們的行為和相互關系做出的種種規(guī)定阶女。
孔子認為,若是統(tǒng)治者以德和禮治國哩治,就能得到百姓的認同和親近秃踩,整個國家的凝聚力也會提升不少。倘若利用刑罰和政令治理國家业筏,雖然也能相安無事憔杨,但是民眾對國家的感情卻很淡,缺少相應的凝聚力蒜胖。
雖然有人認為消别,孔子忽視了政令制度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但德治的理想高于法治的境界則是不爭的事實台谢。
有人說寻狂,道德永遠替代不了規(guī)則,我同意這種說法朋沮,因為一雙鞋蛇券,不可能適應所有人的腳。人形形色色樊拓,有的人講道德纠亚,有人性,有的人無底線骑脱,枉為人菜枷。
當然,孔子的理想應該是有條件的叁丧,也就是當國家制度已經相對規(guī)范啤誊,人民生活安定岳瞭,社會秩序良好時,則應該“道之以德蚊锹,齊之以禮”瞳筏,讓老百姓有更高的追求,在精神和道德上進行修煉牡昆。
道德是弱約束姚炕,是倡導人們要去做的事兒。法律是強約束丢烘,強調的是人必須去做的事兒柱宦。
從古至今,其實最理想的政治形態(tài)播瞳,莫過于“禮樂刑政”的統(tǒng)一掸刊,才是最完備的治國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