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迟杂,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匈仗,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逢慌,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间狂,令士族庶民都掛燈攻泼。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jié)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jié)日。該節(jié)經(jīng)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fā)展過程忙菠。
在漢文帝時何鸡,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牛欢,“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骡男。(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傍睹,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大節(jié)日隔盛。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拾稳,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吮炕,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主管上访得、中龙亲、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悍抑、人三官鳄炉,天官喜樂,故上元節(jié)要燃燈搜骡。
元宵節(jié)的節(jié)期與節(jié)俗活動拂盯,是隨歷史的發(fā)展而延長、擴展的浆兰。就節(jié)期長短而言磕仅,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簸呈,宋代則長達五天榕订,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蜕便,整整十天劫恒。與春節(jié)相接,白晝?yōu)槭薪蜗伲瑹狒[非凡两嘴,夜間燃燈,蔚為壯觀族壳。特別是那精巧憔辫、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jié)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仿荆。至清代贰您,又增加了舞龍坏平、舞獅、跑旱船锦亦、踩高蹺舶替、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只是節(jié)期縮短為四到五天杠园。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的來歷顾瞪,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guān)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抛蚁,四處傷害人和牲畜陈醒,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篮绿,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孵延。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亲配,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尘应,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吼虎,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犬钢,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思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玷犹。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洒疚。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歹颓,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油湖,他說:「在正月十四巍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乏德,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jié)彩撤奸、點響爆竹、燃放煙火喊括。這樣一來胧瓜,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郑什,便分頭準備去了府喳。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蘑拯,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劫拢,響聲震天肉津,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舱沧,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偶洋。為了紀念這次成功熟吏,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玄窝,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牵寺。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恩脂,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帽氓。惠帝生性懦弱俩块,優(yōu)柔寡斷黎休,大權(quán)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玉凯,劉氏宗室深感憤慨势腮,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漫仆。于是捎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盲厌,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署照。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吗浩,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建芙,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解除了呂祿拓萌,“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岁钓,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微王,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屡限,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jié)彩炕倘,以示慶祝钧大。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罩旋。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guān):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啊央,他善良又風趣眶诈。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瓜饥,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逝撬。剛進園門,就發(fā)現(xiàn)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乓土。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宪潮,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趣苏,這個宮女名叫元宵狡相,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食磕,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尽棕。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jié),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彬伦。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滔悉,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媚朦,深感同情氧敢,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询张。
一天孙乖,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份氧。不料唯袄,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蜗帜。一時之間恋拷,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厅缺。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蔬顾,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湘捎,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诀豁,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荆”說完舷胜,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活翩。老百姓拿起紅帖烹骨,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翻伺。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沮焕,火焚帝闕吨岭,十五天火,焰紅宵夜”峦树,他心中大驚未妹,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空入,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jīng)常給你做湯圓嗎族檬?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歪赢。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单料,一齊敬奉火神君埋凯。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扫尖、放煙火白对,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换怖。此外甩恼,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沉颂,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条摸。武帝聽后,十分高興铸屉,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钉蒲。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jié)彩,游人熙來攘往彻坛,熱鬧非常顷啼。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昌屉,驚喜的高喊:“元宵钙蒙!元宵!”怠益,元宵聽到喊聲仪搔,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蜻牢,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烤咧。漢武帝大喜偏陪,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煮嫌。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笛谦,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昌阿。
元宵節(jié)的習俗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俗饥脑。湯圓,又名“湯團”懦冰、“元宵”灶轰。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刷钢,亦稱“湯圓子”笋颤、“乳糖圓子”、“湯丸”内地、“湯團”伴澄,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阱缓,湯圓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非凌,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荆针,北方叫元宵敞嗡,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祭犯,分有餡和無餡兩種秸妥,有餡元宵又有咸、甜沃粗、葷粥惧、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最盅,有手中搓制突雪、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qū)別涡贱,則有糯米面咏删、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jié)的一個重要項目问词。燈謎是元宵燈節(jié)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督函,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辰狡,并有謎格24種锋叨,常用的有卷簾、秋千宛篇、求鳳等格娃磺,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中國最大的一次燈謎盛會是1979年在南京舉行的“九城市燈謎會猜”叫倍,設有燈謎上萬條偷卧,3天里參加的人次達兩萬多人。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吆倦,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听诸,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蚕泽,是參佛的吉日良辰蛇更。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赛糟。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砸逊。即每到正月十五璧南,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xiāng)通宵燈火輝煌师逸。
元宵放燈的習俗司倚,在唐代發(fā)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篓像,社會富庶动知。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jié)辦得越來越豪華员辩。中唐以后盒粮,已發(fā)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jié)。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奠滑,長安的燈市規(guī)模很大丹皱,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宋税,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摊崭,廣達20間,高150尺杰赛,金光璀璨呢簸,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guī)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根时,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瘦赫,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fā)展啸箫,燈節(jié)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耸彪。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忘苛,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蝉娜。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扎唾,宮廷不再辦燈會召川,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胸遇,一直延續(xù)到今天荧呐。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纸镊,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倍阐,因此往昔元宵節(jié)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逗威,好生男孩)峰搪。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凯旭,早在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概耻。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罐呼。宋元召而使見其技鞠柄。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嫉柴,并趨并馳厌杜,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计螺,元君大驚期奔,立賜金帛∥D颍”從文中可知呐萌,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谊娇。
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肺孤,還能跳躍和舞劍罗晕,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赠堵,最高者一丈多小渊。據(jù)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制茫叭,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酬屉,以便放腳,然后再用繩索縛于腿部揍愁。
表演者腳踩高蹺呐萨,可以作舞劍、劈叉莽囤、跳凳谬擦、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朽缎。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惨远,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话肖、傻公子北秽、小二哥、道姑最筒、和尚等羡儿。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眾的極大興趣是钥。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缅叠,關(guān)公悄泥、張飛、呂洞賓肤粱、何仙姑弹囚、張生、紅娘领曼、濟公鸥鹉、神仙、小丑皆有庶骄。他們邊演邊唱毁渗,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单刁,如履平地灸异。
據(jù)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肺樟。
舞獅子
舞獅子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檐春,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么伯。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疟暖,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田柔。據(jù)傳說俐巴,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凯楔,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窜骄,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摆屯,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邻遏。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chǎn)生于軍隊虐骑,后來傳入民間的准验。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jù),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廷没。
不過糊饱,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于宮廷、軍旅颠黎、民間的一項活動另锋。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狭归,各衣五色夭坪,每一獅子,有十二人过椎,戴紅抹額室梅,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疚宇,謂之獅子郎亡鼠,舞太平樂曲》蟠”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间涵,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榜揖』牒瘢刻木為頭絲作尾股耽,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钳幅,如從流沙來萬里物蝙。”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敢艰。
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诬乞,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钠导,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震嫉。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牡属,一人站立舞獅頭票堵,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逮栅,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悴势,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措伐。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特纤,手握旋轉(zhuǎn)繡球,配以京鑼侥加、鼓鈸捧存、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担败,表演騰翻昔穴、撲跌、跳躍提前、登高吗货、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岖研、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警检。
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孙援,認為它能驅(qū)邪鎮(zhèn)妖、保佑人畜平安扇雕。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jié)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拓售,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镶奉。
一起說說你們元宵節(jié)有哪些習俗嗎础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