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松摧故國荒,春秋未作嘆詩亡仅偎。
十年漂泊家千里跨蟹,百代興衰夢一場。
蠙浦風清波鴨綠橘沥,漁梁春暖酒鵝黃窗轩。
相逢且盡尊前醉,莫遣愁多白發(fā)長座咆。
宋末元初詩人俞德鄰在七言律詩《次韻夏楚材登山陽故城有感》中痢艺,借著對山陽故城的憂思,表達了自己對故國淪喪的悲憫之情介陶。
山陽故城堤舒,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qū),因位于太行山之南而得名哺呜,是一座以兩漢時期遺存為主的古城遺址舌缤。
山陽城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因臨近太行山鐵礦,山陽城是魏國的冶鐵和兵器鑄造中心国撵。
公元前242年陵吸,秦國大將蒙驁(蒙恬和蒙毅的爺爺)接連攻克魏國的山陽等二十城,初置為東郡介牙,后成為長信侯嫪毒的封地走越,西漢高祖時期在此設立了山陽縣(歸河內(nèi)郡管轄)。
河內(nèi)郡
東漢光武帝劉秀爭奪天下時耻瑟,把河內(nèi)郡作為其主要的戰(zhàn)略后方來經(jīng)營,任命心腹大將寇恂(云臺二十八將之一)作為河內(nèi)守將赏酥。河內(nèi)不僅是旱澇保收的糧倉喳整,同時山陽的鑄鐵業(yè)發(fā)達,可以源源不斷地把糧食和兵器輸往前方裸扶,從而為劉秀征戰(zhàn)天下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框都。
山陽城的繁榮時期,從兩漢一直到西晉永嘉之亂共持續(xù)長達500余年呵晨,而最高光的時刻魏保,則是在東漢末年。
山陽城遺址(西城墻)
山陽城遺址(西城墻)
公元220年摸屠,漢獻帝劉協(xié)被迫禪讓于魏文帝曹丕谓罗,劉協(xié)被曹丕分封為山陽公,食邑于山陽城季二。山陽縣被封為“山陽公國”檩咱,供奉著漢朝宗廟,東漢皇室也跟著劉協(xié)遷居山陽胯舷,山陽公國成為漢朝王室的法定傳承者刻蚯。曹丕雖說逼劉協(xié)將帝位禪讓給他,但他還是給足了劉協(xié)面子桑嘶,在形式上讓劉協(xié)繼續(xù)按照漢朝天子的儀式祭拜天地宗廟炊汹。山陽公劉協(xié)“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逃顶,受詔不拜讨便,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口蝠、祖器钟、臘,皆如漢制妙蔗,都山陽之濁鹿城”(《后漢書》)傲霸。
山陽城遺址(東城墻)
劉協(xié)名為山陽公,但被安排在山陽城之外的濁鹿城(今焦作市修武縣李固村),與山陽城相距三十余里昙啄。濁鹿城外駐扎著曹魏的軍隊加以監(jiān)守穆役。山陽公只享受俸祿和世襲爵位,并沒有任何實際的行政權力梳凛。除了歷代山陽公及其嫡長子住在濁鹿城之外耿币,劉氏的其他宗親則主要居住在山陽城內(nèi)。
濁鹿城遺址
作為山陽公的劉協(xié)生活究竟如何韧拒,正史中并無過多記載淹接,但在當?shù)貐s有不少其傳說。在云臺山中的百家?guī)r景區(qū)內(nèi)叛溢,留有避暑臺和二樂臺遺址塑悼,傳說為漢獻帝和皇后曹節(jié)(曹操次女)曾游樂于此,當?shù)馗鞘髌湓谏疥柕貐^(qū)懸壺濟世楷掉、治病救人厢蒜。如果真如傳說所言,相對于作為傀儡的皇帝而言烹植,山陽公的生活反而更加自由和灑脫斑鸦,更有價值。
漢獻帝禪陵
劉協(xié)當了14年山陽公草雕,54歲去世巷屿,與皇后曹節(jié)一起歸葬于濁鹿城北的禪陵(也被稱為獻陵),成為歷朝末代皇帝中少有的善終者墩虹。數(shù)十年后攒庵,蜀漢懷帝劉禪(劉阿斗)也原樣復制了劉協(xié)的模式,于洛陽善終败晴。
劉協(xié)的長子劉馮早逝浓冒,長孫劉康世襲為第二任山陽公,享爵51年后去世尖坤。劉康之子劉瑾襲爵為第三任山陽公稳懒,享爵4年去世。劉瑾的長子劉秋襲爵為第四任山陽公慢味,享爵20年场梆,永嘉三年(公元309年)被羯族人汲桑所殺,山陽公國滅亡纯路,前后存在了90年或油,漢朝王室至此也終于消失于歷史。
城墻中的瓦片
在劉秋繼任第四任山陽公的同一年(公元289年)驰唬,劉協(xié)的另一個玄孫劉阿知顶岸,因見中原時局已亂腔彰,恐有滅族之禍,遂率其子劉都賀和宗族共兩千余人東渡扶桑辖佣。時值日本應神天皇在位霹抛,任命他擔任朝臣,賜號為“東漢使主”卷谈,又稱阿知王杯拐、阿知使主,定居于大和國檜前村(今日本奈良縣檜前村)∈勒幔現(xiàn)今奈良縣與岡山縣等地都建有“阿知宮”(阿智神社)端逼,以紀念劉阿知。劉阿知及其子孫在異國他鄉(xiāng)續(xù)寫了劉氏的輝煌污淋,成為今天日本的原田裳食、高橋、大藏芙沥、江上、秋月浊吏、波多江等家族的共同祖先而昨。日本著名史學家坂本太郎在《日本史概說》一書中評價,劉阿知一族及其后裔傳入日本的漢文化找田,無論在精神還是物質方面歌憨,都給日本文化帶來了劃時代的影響。在精神文化方面墩衙,漢字务嫡、漢籍以及儒教和佛教的傳入,決定了后來日本文化的性質漆改;在物質文化方面心铃,水利、灌溉挫剑、養(yǎng)蠶等農(nóng)業(yè)技術去扣,建筑、雕刻樊破、織布愉棱、冶鐵、制陶等各種工藝技術及其制品哲戚,都為當?shù)厝松钏降奶岣咦鞒隽司薮筘暙I奔滑。
與山陽故城相關的另外一群著名人物就是竹林七賢。西晉時期顺少,阮籍朋其、嵇康等七位名士長期活躍于山陽縣附近王浴,喝酒、彈琴令宿、縱歌叼耙、談論玄道,因附近有成片竹林粒没,故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筛婉。竹林七賢的作品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tǒng),但由于當時的血腥統(tǒng)治癞松,作者無法再直抒胸臆爽撒,大量作品都采用了比興、象征响蓉、神話等修辭手法硕勿,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引領了一代文風枫甲。但是另外一方面源武,竹林七賢時期開創(chuàng)的清談或者稱為玄談的風氣,崇尚務虛想幻,又被兩晉的士族階層廣為推崇粱栖,也成為兩晉悲劇的根源之一。
現(xiàn)存的山陽故城占地面積約4500畝脏毯,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闹究,城墻周長約5000米,四邊城墻各有1個城門食店,城基系夯土筑成渣淤。北城墻長1820米,時斷時續(xù)吉嫩,遺址較為明顯价认,但大部分都隱藏在道路北側的民房后側;東城墻長1350米自娩,墻體較為延續(xù)刻伊,據(jù)周圍村民講,半個世紀之前的城墻高度至少在五米以上椒功,但因在近代造城過程中取土而導致整體高度僅高出地面約1-3米不等捶箱。東墻南段的城墻上甚至開墾成了農(nóng)田,對墻體造成了較大的破壞动漾,看不到明顯的夯土層丁屎;西城墻長1000米,高度約2-3米旱眯,墻基寬度達到了驚人的50米晨川,保存較為完整证九,且目前正在進行修整,西墻在南段開始往東收縮共虑,讓整個山陽城形成了一個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愧怜;南城墻除東西兩頭僅有少量遺跡之外大部分都被墻南村侵蝕,墻體幾乎無存妈拌,城內(nèi)古建筑也早已灰飛煙滅拥坛。故城共有9個缺口,其中北墻5個尘分,西墻2個猜惋,東墻和南墻各一個,可能與原來的城門相關培愁。
山陽城衛(wèi)星圖示(紅色部分為城墻遺址)
在縣級的古城墻中著摔,山陽故城的城墻規(guī)模比較大,墻體寬約50米定续,為目前國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底部最寬的縣級古城墻谍咆。城墻為層層夯土夯筑而成,每層厚約十余厘米私股,夯窩明顯摹察。城墻東、西庇茫、北面多為漢代墓群,出土有漢代“山陽”銘文陶罐螃成、陶倉樓等珍貴文物旦签,其中陶倉樓等文物被河南省博物院收藏并作為中原地區(qū)的漢代文物展覽。2009年寸宏,“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甚至不惜花巨資改變了焦作段穿過山陽故城的路線宁炫,在城南和城東繞城而過,保護了山陽故城的完整氮凝。
城墻夯土層
山陽城出土的陶倉樓(東漢)
“山陽故城羔巢,遺趾數(shù)雉。四百之運罩阵,終于此墟竿秆。裔孫作賦,蓋憫漢也稿壁∮母郑”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山陽城賦并序》中對兩漢王朝的興衰發(fā)出了悲天憫人的哀嘆。但根據(jù)劉禹錫的描述傅是,賦中所言的山陽故城應該是指濁鹿城匪燕,而非山陽城蕾羊。
濁鹿城遺址(西城墻南段)
濁鹿城遺址(衛(wèi)星圖示)
濁鹿城在山陽城東北約17公里處的焦作市修武縣李固村南側。與一千多年前劉禹錫所見到的情景類似帽驯,現(xiàn)在的濁鹿城仍然是“遺趾數(shù)雉”龟再,僅留存有西城墻南段約300米的城墻遺跡,最高處約5米左右尼变,周圍皆為農(nóng)田利凑。在遺址北側的李固村,村民建筑的房屋尤其是房頂都帶有兩漢時期的風格享甸,非常具有地方特色截碴。而在李固村北的農(nóng)田里有兩處土丘,面積總計約3萬平米蛉威,是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日丹,被命名為李固遺址。
李固村民居
劉禹錫蚯嫌,是唐朝政治家哲虾、文學家、哲學家择示,是個出了名的硬骨頭束凑,有“詩豪”之稱,與柳宗元并稱“劉柳”栅盲,與韋應物汪诉、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谈秫,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扒寄。出生于鄭州滎陽,自稱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拟烫,與蜀漢開國皇帝劉備是同一個祖先该编,所以在賦中自稱為“裔孫”。
為什么說劉禹錫是個出了名的硬骨頭呢硕淑?有一個“前度劉郎”的典故特別能說明問題课竣。受“八司馬事件”影響,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置媳,十年后才又承召回京于樟。正值春天,劉禹錫與友人同游玄都觀拇囊,滿觀桃花燦爛如霞隔披,桃樹皆為近年所栽,劉禹錫心生感慨而作詩《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寂拆,無人不道看花回奢米。玄都觀里桃千樹抓韩,盡是劉郎去后栽”,通過人們在玄都觀看花的事鬓长,含蓄地諷刺了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新官僚谒拴。
這首詩很快被妒嫉他的人向唐憲宗告發(fā),說他心懷怨恨涉波,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為遠州刺史英上,遠離政治中心。十余年后才又再次回京啤覆,而玄都觀中已一派蕭然苍日,再無桃樹,只剩下“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窗声,于是作《再游玄都觀》相恃,詩曰:“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笨觅。種桃道士歸何處拦耐?前度劉郎今又來”,通過寫詩繼續(xù)向打擊他的權貴挑戰(zhàn)见剩,也表明了自己決不因為屢遭報復而屈服妥協(xié)的決心杀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