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才把《中國哲學簡史》看完,看完后覺得確實解答了自己中學時所學哲學和歷史的許多疑惑,馮友蘭大師把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脈絡和前因后果講得非常透徹终惑,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起源到清末西方哲學思想的傳入芯急, 提綱挈領的回顧了一遍,讓我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廊散。確實,讀一本好書猶如和一位大師交流梧疲。
書中最后一章作者提及了人生哲學的思考允睹,提出人的生活境界的分為歸結為四層,分別是“自然境界“幌氮、“功利境界”缭受、“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该互。第一層米者,“自然境界”指的是,一個人按照本能和社會習俗生活慢洋,人仿佛兒童和原始社會中的人塘雳,他們做各種事情缺乏自覺,或許不知道事情的意義普筹。第二層败明,“功利境界”則指有的人是時刻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從功利角度出發(fā)太防,利己或者利他妻顶,但是他們最終的動機都是為了自己酸员。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要“有用”的。第三層讳嘱,“道德境界”指有些人懂得世上并不是只有自己幔嗦,還存在一個社會,它是一個整體沥潭,自己的是社會的一部分邀泉。基于此钝鸽,他做的事情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好處汇恤,或者用儒家的話說,行為處事是為了義拔恰,而不是為了利因谎。他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合乎道德的颜懊。最后一層财岔,“天地境界”則比“道德境界”更為高一層,這種人知道社會是整體之上河爹,還有一個大全的整體匠璧,就是宇宙。人不僅是社會的成員咸这,還是宇宙的成員患朱。一個人就社會而言是一個公民,同時他還是一個“天民”炊苫,或稱為“宇宙公民”。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冰沙,并且自覺地這樣做侨艾。這種理解和自覺使他處于一個更高的人生境界,稱之為在精神上超越人間世的“天地境界”拓挥。
從我看來唠梨,首先這四層境界應該是不能割裂開來討論的,人的處世行為可能是跨多層境界的侥啤。 處于“功利境界“的人就不一定沒有“自然境界“的行為当叭,處于“道德境界“的人也可能有“功利境界”的行為。人的行為是復雜多變的盖灸,也可能是有多重含義的蚁鳖。
從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來看,這四層境界是有與之相關聯(lián)解釋的赁炎∽砘“自然境界”恰是老子思想所主張的境界,主張社會回歸小國寡民,回歸原始的社會形態(tài)讥裤,“功利境界”恰是一種常人或者說普通人所處境界放棒,“道德境界”中的人的追求就是成為儒家思想中所說的“賢人”,“天地境界”中人的追求就是成為儒家思想中的“圣人”己英。中國哲學的目標是為了讓人達到后面兩種境界间螟,終極目標是為了達到“圣人”,這也是很多中國哲學流派中所認為的通過修身或是修行损肛,人人都可以成“圣人“厢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