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責自負。?? ? ? ? ? ? ? ? ? ? ? ? ? ? ? ? ? ? ? ??文/有殷天乙湯孫師虎父
“費之叛”(昭十二、前530)以及 “平丘之會”(昭十三腾务、前529)的風波之余,魯國基于前述的內(nèi)在矛盾而對六卿格局以及軍行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整削饵,以適應這些矛盾的變化窑睁。
首先,“費之叛”當年葵孤,擔任大行人隨同魯昭公試圖朝覲晉昭公未果的公子慭,在返回途中逃亡齊國橱赠。此首先造成了魯國卿位出現(xiàn)空缺尤仍,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究竟是誰將填補這個空位狭姨?
此外宰啦,叔仲小曾經(jīng)參與公子慭與南蒯的陰謀,這已經(jīng)是公開的秘密饼拍。盡管季孫意如請叔孫婼立刻將其驅逐赡模,不過暫時被后者制止。那么最終叔仲小是否失去了大宗伯的職務师抄?如果是的話漓柑,這又是在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呢?誰又將接替其出任這個職務呢?
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是在季孫意如被晉國以擅自發(fā)動對莒的 “郠之役” 為由扣押過程中辆布,從始至終堅持陪同其前往晉國瞬矩、期間據(jù)理力爭并在季孫返回后留在晉國為其討說法的孟椒(子服惠伯)。其實早在臧孫紇流亡(襄二十三锋玲、前550)事件中景用,子服椒就已經(jīng)作為智囊替季武子出謀劃策并得到了對手臧孫紇的稱道。
此后子服椒更是多次以隨員身份從事各種外事活動惭蹂,這無意中形成了一個假象伞插,也即其似乎屬于 “行人” 體系。事實上子服惠伯更多是作為與宗法盾碗、祭祀媚污、喪葬事務的人員參與外事的。正如其孫子服何(景伯)后來在 “黃池之會”(哀十三置尔、前482)上對吳人所宣稱的:
……景伯……謂大宰曰:“魯將以十月上辛杠步,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畢榜轿。何世有職焉幽歼,自襄以來,未之改也谬盐。若不會甸私,祝宗將曰:‘吳實然》煽’……(左傳.哀公十三年)
注意這里明確說明子服氏自從魯襄公年間以來皇型,歷子服懿伯、惠伯砸烦、昭伯弃鸦、景伯四世始終擔任著某種負責祭司的角色,而外事工作則是 “副業(yè)”幢痘』8瘢或者說由于外事工作中有一些內(nèi)容同時需要涉及相關的祭祀活動,所以子服氏才有機會活躍在外事領域中颜说。
按照《周禮》關于此類活動的記載:
……大宗伯之職购岗,掌建邦之天神、人鬼门粪、地示之禮……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肆獻祼享先王喊积,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玄妈,以禴夏享先王乾吻,以嘗秋享先王髓梅,以烝冬享先王……(周禮.春官.大宗伯)
此處關于 “大宗伯” 的職責介紹正符合子服景伯所謂 “有事于上帝、先王”溶弟,而其所謂從十月上辛開始直到季辛結束的祭祀活動女淑,正是《周禮》中提到的 “以烝冬享先王”。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件事暗示了子服氏的職責:
……夏五月辛卯辜御,司鐸火鸭你。火逾公宮擒权,桓袱巨、僖災……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禮書碳抄,以待命愉老,命不共,有常刑……(左傳.哀公三年)
此為魯哀公三年(前492)桓剖效、僖之廟發(fā)生火災時嫉入,子服何(景伯)抵達現(xiàn)場后下令保護與周禮方面有關的典籍,表面其職責正是負責掌管禮法的 “大宗伯”璧尸。
盡管子服景伯也曾經(jīng)提到過 “祝宗將曰……”咒林,說明子服氏確實從屬于《周官》中描繪的 “大宗伯” 體系,但并不能證明擔任大宗伯者另有其人爷光,因為 “祝宗” 可能泛指參與祭祀活動的所有輔助人員垫竞。此外歷年的《春秋》由于從來都不記載 “大宗伯” 的死亡或者活動,所以當然也從來沒有過關于子服氏的活動記載蛀序,但者也不能證偽其曾經(jīng)以大宗伯身份成為諸卿之一的事實欢瞪。
說到子服氏正式出任大宗伯的時間問題,首先由于在襄公年間徐裸,盡管其已經(jīng)負有一定的祭司職責遣鼓,但是由于叔仲帶在那個時代仍然擔任大宗伯,所以子服椒當時可能僅僅為其助手 “小宗伯”重贺,譬如在陪同魯襄公朝覲楚康王(襄二十八譬正、前545)期間:
……及漢,楚康王卒檬姥。公欲反,叔仲昭伯曰 “我楚國之為粉怕,豈為一人健民?行也!”子服惠伯曰:“君子有遠慮贫贝,小人從邇秉犹。饑寒之不恤蛉谜,誰遑其后?不如姑歸也崇堵⌒统希”叔孫穆子曰:“叔仲子專之矣,子服子始學者也鸳劳≌幔……(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可見擔任大宗伯的叔仲帶(昭伯)與子服椒(惠伯)就是否堅持前往魯國提出相左的意見。對此叔孫豹評價負責主導的叔仲帶比其助手子服椒更加深謀遠慮赏廓。
不過由于叔仲帶之子叔仲小在 “費之叛” 中被季孫懷疑涵紊,很可能后來找機會將其大宗伯職務褫奪。時間大致應該在希望維持各方利益平衡的上卿叔孫婼去世之后(昭二十五幔摸、前517)摸柄,當然也不排除叔仲小在此前的某個時間點已經(jīng)死亡。不過叔仲小之子叔仲志確實沒能繼承其祖既忆、父兩代的大宗伯職務而讓位于其副職的子服氏了:
……季寤驱负、公鉏極、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患雇,叔孫輒無寵于叔孫氏跃脊,叔仲志不得志于魯。故五人因陽虎庆亡。陽虎欲去三桓……(左傳.定公八年)
這也是叔仲志鋌而走險匾乓,加入陽虎的叛亂集團而希望驅逐季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