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无牵;可與適道漾肮,未可與立①;可與立茎毁,未可與權(quán)②克懊。”
【注釋】
①立:立于道而不變七蜘,即堅守道谭溉。
②權(quán):本義為秤錘,引申為權(quán)衡輕重橡卤,隨機應變扮念。
【翻譯】
孔子說:“可以和他一同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碧库;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柜与,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嵌灰,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變通靈活處事旅挤。”
【解讀】
誰能與我相伴
在人生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伞鲫,人要經(jīng)歷不同的階段粘茄。在每個人生階段里,每個人都要與人交往秕脓,過著社會性的生活柒瓣。在早年的求學時期,要與伙伴共同學習吠架,與這些人構(gòu)成“同學”關(guān)系芙贫;進入青年階段,總是要尋找有著相同愛好與目標的朋友傍药,一同探討學問磺平,這些朋友便是“同道”;但是拐辽,學道求仁的路是艱難曲折的拣挪,有的人放棄了俐载,有的人堅持下來且预,那些能堅持下來的便是修道者的“同志”摊唇;即便是篤志求仁的同志挠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鹃骂,這便是“權(quán)”璧南,即便是義同金蘭的同志逸贾,也會有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所以舔痪,幾乎不可能做到“同權(quán)”寓调。孔子本章所言锄码,就是這個意思夺英。
不難看出,人生的道路上巍耗,能相隨相伴的人會越來越少秋麸。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渐排,小時候能與我們一塊玩耍的“同學”最多炬太;年齡稍長,能玩到一起的朋友要比小時候的玩伴少得多驯耻;青壯年時期亲族,能找到一兩個志同道合的“同志”就不錯了;在干事業(yè)的過程中可缚,幾乎找不到事事都能想到一起的人霎迫。人生相伴者越來越少,人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帘靡。
以“可與共學知给,未可與適道”為例略加說明:大家雖然可以在一起學習,但卻未必會朝著同一個志向而努力描姚。既然大家的志向各異涩赢,無論如何都是無法走到一起的。比方說轩勘,管寧割席斷交的事情筒扒,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管寧和華歆本是同窗好友绊寻,經(jīng)常在一起讀書學習花墩,但是他們兩人一個是真心為學,而另一個卻是為了功名利祿澄步。兩人雖是共學冰蘑,但不適道。后來村缸,管寧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學者懂缕,而華歆則踏上了仕途。
管寧與華歆屬于“同學不同道”王凑,孔子所言的“立”搪柑,就是指同道者聋丝。同學之中,都有正確的人生觀工碾,但能夠一直堅持下去的人又有多少呢弱睦?比方說,在孔子幾個得意弟子中渊额,冉求就曾對此產(chǎn)生過動搖况木,他在《雍也篇》中就曾對孔子說過,“非不說子之道旬迹,力不足也”火惊。也就是說,冉求一度失去了堅持走下去的信心奔垦。對顏回等篤志求道者來說屹耐,冉求就是“可與適道,未可與立”者椿猎。
“權(quán)”惶岭,指的是通權(quán)達變》该撸“同志”之中按灶,即便都能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追求“內(nèi)圣外王”筐咧,但是鸯旁,在處理問題的方式上,必然也會有差異量蕊。比如铺罢,荀子和孟子,都是道德高深的儒學大師危融,但是畏铆,二人學術(shù)觀點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修德吉殃、齊家辞居、治國等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蛋勺。孟子與荀子瓦灶,便是“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者抱完。
而要建功立業(yè)贼陶,最終就需要“同權(quán)”,有著學識見解,有著共同的志向碉怔,有著堅定不移的意志烘贴,固然能夠有許多共同語言,但是撮胧,如果不能“同權(quán)”桨踪,也無法成事。比如芹啥,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儒家信徒锻离,都致力于宋朝的富強,但兩人的思路大相徑庭墓怀,為共同目標所作出的努力汽纠,反而引發(fā)了巨大的社會動蕩】模“同權(quán)”而能建功虱朵,最典型的例子是秦孝公和商鞅。由于秉持相同的觀點啤呼,執(zhí)行相同的改革路線卧秘,最終使秦國走向了繁榮和富強呢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