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晴
25日上午钳垮,微信群聊中有人分享文章踏枣,傳播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征椒。轉載這個消息的公眾號沒有多少影響力烤送,也并非專業(yè)大牛逻族,我有點懷疑,幾個很信任的公眾號都沒有發(fā)布茁彭,就更確定是謠傳了国瓮。前幾天還到處散播楊絳先生病危的消息呢,最后還不是辟謠了播瞳。我信誓旦旦地說掸刊,這些人都在借著楊絳先生的名號爭頭條。朋友圈著實鍛煉了我的質疑精神赢乓,活在謠言四起的朋友圈真難過忧侧,關閉至今半年有余,我?guī)缀鯖]有錯過任何重磅消息牌芋,因為有一種朋友圈叫群聊蚓炬。
下午,我真的是被一巴掌打醒躺屁,我寧愿還在夢中肯夏。官方證實,5月25日凌晨一時十分楼咳,105歲的楊絳先生與世長辭熄捍。“那個懷念著‘我們仨’的母怜、‘走到人生邊上’的老人余耽,回家了∑谎”她是追尋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而去了碟贾。
當晚決定,明日一定要去楊絳先生非常喜歡的清華大學老圖書館轨域。能稱之為“先生”的女性鳳毛麟角袱耽,楊絳先生當之無愧。曾經《我們仨》用溫情干发、有趣打動我朱巨,又將一個人“打掃戰(zhàn)場”的落寞和孤寂引我心傷,《走在人生邊上》坦陳“90后”老人對命運枉长、生死的思考冀续,讓我難以釋懷。我就是想看看必峰,無法克制洪唐。
看什么呢?
進入清華吼蚁,打聽到老圖書館位于大禮堂北面凭需,我走走停停,午飯后,終于見到這座花容半掩的舊式紅磚四層小樓粒蜈。樓前幾株枝繁葉茂的老樹顺献,青翠欲滴的爬山虎越上樓頂,隱去窗口薪伏。倘或沒有見到前面的指示碑滚澜,應該很輕易地就與它擦肩而過了吧粗仓。
為了緬懷楊絳先生這位老校友嫁怀,老樓也與以往不同,卻依然低調借浊。25日晚塘淑,幾百名清華師生聚集在樓前,懸掛先生的照片蚂斤,將蠟燭擺成心形存捺,敬獻鮮花,表達哀思曙蒸。26日凌晨捌治,老樓兩旁,飛起1000只紙鶴纽窟。照片旁書寫先生譯自英國詩人蘭德的詩肖油,這也是先生的心聲和人生的寫照。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我不記得先生最喜歡的位置臂港,就選了一個靠窗的角落森枪,默默記下桌椅的厚重,以及寬大的被爬山虎隱了一半的拱形窗戶审孽。端坐在老圖書館中县袱,重溫先生的《我們仨》。這是我特意帶在身邊的佑力,也許楊絳先生并未在此構思式散、創(chuàng)作這本書,我固執(zhí)地認為她最喜歡的圖書館和“我們仨”更配打颤。
扉頁有一張三折紙暴拄,影印了楊絳先生四首詩作的手稿。因為紙張?zhí)L瘸洛,與書頁尺寸不合揍移,被讀者翻多了,邊緣卷起兩道深深的折痕反肋,任我如何摩挲都未能將其撫平那伐。然而,展開又有什么用呢,能保持多久罕邀,下一任讀者也許無意間翻開就又添了新折痕畅形,索性保持現(xiàn)狀。
對待楊絳先生亦如是诉探。
網(wǎng)絡上紀念先生的熱潮此起彼伏,更有各種所謂“楊絳語錄”和手稿流傳肾胯。很多緬懷先生的人并不都認識她竖席,僅僅是受了緬懷文章的感染而感傷,其間的真情不必細究敬肚,不過有人不哭不傷理所應當毕荐,何必跟風?先生“和誰也不爭”艳馒,也不屑與人相爭憎亚,她自不在乎世人對她的緬懷和紀念。先生愛大自然和藝術弄慰,也做到了“男在先第美、女在后”,送走了摯愛的丈夫和女兒陆爽,如今生命之火萎了什往,“回家了”,請祝福墓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