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5滕文公章句上詩解2恒產(chǎn)恒心取民有制
題文詩:
滕文公問,為國之道,孟子乃曰:民之農(nóng)事,
不可緩也.詩經(jīng)有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绹;
亟其乘屋,始播百谷.民之為道,有恒產(chǎn)者,
其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則無恒心.茍無恒心,
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從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民有制.陽虎有曰: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夏后氏時,五十而貢,
殷商之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
皆什一也.徹者通徹;助者借也.龍子有曰:
治國之地,莫善于助,不善于貢.貢者數(shù)歲,
之中為常.樂歲之時,粒米狼藉,多取之而,
不為虐民,則寡取之;兇年之時,糞其田而,
不足然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然,
終歲勤動,將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稱貸益之,
致使老稚,轉(zhuǎn)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夫世祿矣,滕固行之.詩經(jīng)有云: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助法為有,公田私田.雖周亦助.
【原文】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杏节。《詩》云1:‘晝爾于茅2埃叭,宵爾索绹?3;亟其乘屋4扳抽,其始播百谷湖员。’民之為道也诡渴,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菲语。茍無恒心妄辩,放辟邪侈惑灵,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眼耀,然后從而刑之英支,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哮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干花,取于民有制。陽虎5曰:‘為富不仁矣澈吨,為仁不富矣把敢〖陌冢’?
【譯文】
滕文公請教怎樣治理國家谅辣。孟子說:“老百姓的事是延緩不起的∩裟眨《詩經(jīng)》上說:‘白天把茅草割桑阶,晚上把繩兒搓;趕緊上房修理勾邦,按時把五谷播蚣录。’老百姓有他們的規(guī)律:有固定產(chǎn)業(yè)的人才有一定的原則眷篇,沒有固定產(chǎn)業(yè)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原則萎河。沒有一定原則的人,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jì)蕉饼,什么事都做得出來虐杯。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后加以處罰昧港,這等于陷害擎椰。哪有仁人在位卻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呢?所以賢明的君主一定要敬業(yè)创肥、節(jié)儉达舒、禮遇臣下,尤其是取之于民要依照一定的制度叹侄。陽虎曾經(jīng)說過:‘要想發(fā)財就不能仁愛巩搏,要想仁愛就不能發(fā)財≈捍’?
【注釋】?(1)《詩》云:詩句引自《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塔猾。?(2)于茅:于,往稽坤;茅丈甸,取茅草糯俗。(3)索绹:索,搓睦擂;绹得湘,音táo,繩索顿仇。?(4)亟其乘屋:亟淘正,急;乘臼闻,登上鸿吆。?(5)陽虎:字貨,魯國正卿季氏的總管述呐,事跡多見于《論語》惩淳。
【原文】
?“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乓搬,周人百畝而徹思犁,其實皆什一也。徹者进肯,徹1也激蹲;助者,借也江掩。龍子2曰:‘治地莫善于助学辱,莫不善于貢』沸危’貢者策泣,3數(shù)歲之中以為常。樂歲斟赚,粒米狼戾4着降,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拗军;兇年任洞,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发侵。為民父母交掏,使民盻盻然5,將終歲勤動刃鳄,不得以養(yǎng)其父母盅弛,又稱6貸而益之,使老稚轉(zhuǎn)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挪鹏?夫世祿见秽,滕固行之矣√趾校《詩》云7:‘雨我公田解取,遂及我私》邓常’惟助為有公田禀苦。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遂鹊。
?【譯文】
“古代的稅收制度:夏代每家五十畝地而行‘貢’法振乏,商朝每家七十畝地而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畝地而行‘徹’法秉扑。這三法的實質(zhì)都是十分抽一慧邮。‘徹’是‘通’的意思邻储,‘助’是借助的意思赋咽。龍子說過:‘田稅最好的是助法旧噪,最不好的是貢法吨娜。’貢法是綜合若干年的收成得一個平均數(shù)淘钟。豐年宦赠,谷米撒得遍地都是,多征收一點也不算暴虐米母,卻并不多收勾扭。災(zāi)年,收到的秸稈連肥田都不夠铁瞒,卻非收足那個平均數(shù)不可妙色。作為百姓父母的君主,卻讓他們一年到頭辛苦勞頓慧耍,結(jié)果連自己的父母都養(yǎng)不活身辨,還不得不借高利貸來交足賦稅,最終使老的小的只能到溝壑中去等死芍碧,這怎么能算是‘為民父母’呢煌珊?做大官的享受世襲的田租收入,滕國早就實行了泌豆《ㄢ郑〔為什么老百姓卻不能有一定的田地收入呢?〕《詩經(jīng)》上說:‘雨先下到公田,然后再下到私田蔬浙!’只有助法才有公田有私田猪落。這樣看來,即使周朝畴博,也是實行助法的许布。
?【注釋】?(1)徹:通;意思是绎晃,這是天下通行的蜜唾。
(2)龍子:上古之賢人。(3)挍:校庶艾,較袁余。?(4)粒米狼戾:粒米,即米粒咱揍;狼戾颖榜,狼藉。?(5)盻盻然:勤苦勞頓的樣子煤裙;盻掩完,音xì。?(6)稱:舉借硼砰。(7)《詩》云:詩句引自《詩經(jīng)·小雅·大田》且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