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公眾對于科學研究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理解和支持對于科學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引力波熱潮本來可以成為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研究的重要契機方库,但“諾貝爾哥”帶來的劇情翻轉结序,部分抵消了科普的效果,非但不利于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纵潦,甚至有可能對正承旌祝科研活動形成斥力。
文 |黃堃
●●●
“引力可能是斥力”——加州理工學院教授邀层、引力波論文作者之一陳雁北2月27日在清華大學的一場講座中如是說返敬。雖然他指的是特殊條件下物理現象的變化,但似乎也道出了近期全民熱議引力波現象中的一些問題寥院。
當天救赐,未來論壇和清華大學有關組織聯(lián)合主辦的“解密引力波——時空震顫的漣漪”講座,不僅邀來多位著名科學家出席只磷,而且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yè)的公眾经磅,足見引力波對廣大公眾的吸引力。
這波對引力波的關注熱潮钮追,本來是加強公眾對科學研究了解的好機會预厌,卻遺憾地因為一名所謂“諾貝爾哥”的民間科學家郭英森被熱炒,而讓正常的科普進程“歪了樓”元媚,令公眾不可避免地被誤導轧叽。這背后是一些媒體和營銷號在利用科學熱點蓄意歪曲、炒作刊棕。這樣的“科學”報道非但不利于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炭晒,甚至有可能對正常科研活動形成斥力甥角。
近代科學興起以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网严,科學進步更多地依賴于科學家個體,牛頓嗤无、達爾文震束、愛因斯坦等人幾乎都是憑一己之力作出了巨大發(fā)現。引力波探測與近幾十年來許多重大科研項目当犯,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垢村、大型強子對撞機等一樣,都是依靠大科學設施和大團隊協(xié)作完成嚎卫。這也代表了一種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科研趨勢嘉栓,同時也是未來科學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發(fā)現引力波的LIGO是耗時幾十年且耗資數億美元建成的單個臂長4公里的巨大實驗設施,而對所獲實驗數據的處理也調動了全球多國在天文侵佃、物理麻昼、信息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最后發(fā)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論文便有上千名作者趣钱。
“這需要龐大高效的組織管理”,北京師范大學天文系主任朱宗宏在點評中說胚宦。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首有,中國也具備了設立大科研項目、建立大型科研基礎設施的實力枢劝。比如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井联,正在貴州一處適合放置的天然洼地建設。即使在引力波相關的研究領域您旁,中國多家機構也提出了太極計劃烙常、天琴計劃等大型科研項目。陳雁北說鹤盒,雖然科學家已探測到引力波蚕脏,但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很多內容,對于后續(xù)發(fā)現“中國有很好的機會”侦锯。
陳雁北也說驼鞭,美國媒體對這次引力波發(fā)現的關注度不如中國媒體,報道的多樣性也比不上中國媒體尺碰。
公眾對于科學研究和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理解和支持對于科學的發(fā)展至關重要挣棕,引力波熱潮本來可以成為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和研究的重要契機,但“諾貝爾哥”帶來的劇情翻轉亲桥,部分抵消了科普工作的效果洛心,甚至一些媒體從對引力波進行科普轉向了力挺郭英森,一些公眾(包括微博大V等)也為郭英森點贊题篷。這暴露出我們的科普工作词身,尤其是科學精神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也亟需提高番枚。
這一現實也從統(tǒng)計數據中得到印證偿枕。第九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yǎng)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yǎng)的比例僅為6.2%户辫,雖然較第八次調查的結果有了很大的提升渐夸,但是和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眾科學素養(yǎng)水平仍然不高渔欢。
居民小區(qū)要求拆除移動通信基站墓塌、孕婦要求鄰居關閉無線網……這些新聞都暴露出我們的公眾在科學素養(yǎng)方面的不足。缺乏公眾科學素養(yǎng)不僅會影響公眾做出科學、理性的個人決策苫幢,而且還有可能會延緩或者阻礙相關科研項目和政策的落實访诱。一些人妖魔化轉基因技術甚至違法盜竊科研作物樣品,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韩肝。
在以引力波探測為代表的大科學工程時代触菜,中國科研能否抓住機遇,同時排除此類隱憂的干擾哀峻,取得與大國地位相應的科研成果涡相,這不僅需要在科研經費等方面的持續(xù)投入,而且也需要我們下大力氣提升公眾科學素養(yǎng)剩蟀,二者缺一不可催蝗。讓我們警惕“諾貝爾哥”事件,莫讓科普引力變斥力育特。
(特約編輯 王大鵬)
近期熱文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缰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