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與瑟都是中國古老的絲弦彈撥樂器财搁,它們的出現(xiàn)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之前蘸炸。 在約公元前六世紀成書的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躬络,琴瑟和鳴的美好場景曾多次出現(xiàn)。
此后搭儒,大量與琴瑟相關的詩詞歌賦更是層出不窮穷当。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淹禾。深林人不知馁菜,明月來相照×宀恚”
——唐·王維
“錦瑟無端五十弦汪疮,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毁习,望帝春心托杜鵑智嚷。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纺且。此情可待成追憶盏道?只是當時已惘然≡芈担”
——唐·李商隱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猜嘱。
今天的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這些詩詞背后所傳達的文化信息,了解琴瑟的前世今生就是必要的嫁艇。
琴瑟交相呼應朗伶,歷經(jīng)多朝代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迭代與審美變遷。在它們自身社會地位的起伏之間步咪,亦詮釋了人們對于禮制與實力论皆、本土與外來、傳統(tǒng)與發(fā)展,高雅與世俗的選擇纯丸。
昔者舜作五弦琴偏形,以歌《南風》
琴的確切始創(chuàng)者已不可考,相傳舜(一說伏羲觉鼻,一說神農(nóng))創(chuàng)制五弦琴俊扭,觀五行而以五弦正五聲。舉凡天地萬物之音坠陈,皆出于五聲中萨惑。聲調(diào)由低至高依次為宮、商仇矾、角庸蔼、徵、羽贮匕。其后文王姐仅、武王各加一弦,以補充世間清聲的變化刻盐。
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中掏膏,先秦時期琴的出土數(shù)量相當有限,且大多集中于湖北地區(qū)敦锌,即舊時楚地馒疹。最早一例為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春秋早期琴。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有十弦琴乙墙,屬于戰(zhàn)國早期颖变。戰(zhàn)國中期偏晚則有湖北荊門郭店七弦琴以及九連墩出土的十弦琴。這些琴弦數(shù)不一听想,琴制與現(xiàn)存琴制差別較大腥刹,主要特點為共鳴箱大約占整體比例一半,因此也稱為「半箱琴」哗魂。
1973年,同樣形制的七弦琴于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被發(fā)現(xiàn)组题,這是人們首次見到“半箱琴”葫男。因古籍中對其樣式鮮有描述,難免會令人有些疑惑崔列。其后隨著戰(zhàn)國時期“半箱琴”的陸續(xù)出土梢褐,才逐步確認這種樣式應為春秋至西漢初期南方楚地比較流行的琴制旺遮。這些發(fā)現(xiàn)填補了歷史記錄中的空白,使我們得以知曉琴在早期發(fā)展中的真實形制盈咳。
大約自西漢晚期開始耿眉,“半箱琴”逐漸演變?yōu)椤叭淝佟薄Mㄟ^一些出土彈琴陶俑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鱼响,至少于西漢晚期開始鸣剪,琴制已悄然改變。此時琴的實木尾板已經(jīng)消失丈积,共鳴箱被擴大筐骇,琴身首尾寬度與厚度也大體一致。琴尾部上方甚至出現(xiàn)了單獨直立的弦枘江滨。
這樣的形制在東漢時期的陶俑上仍然可見铛纬。到了三國前后,無弦枘的琴制開始出現(xiàn)唬滑,消失的弦枘應是移到了琴的下方告唆,以雙側(cè)雁足的形式繼續(xù)存在,這樣的設計更為合理间雀。琴也在這一時期漸漸演化成為了唐宋時期傳世至今的琴之樣式悔详。
文中提到的「弦枘」是琴上用以系縛絲弦一端的木柱,其所在位置的變化不僅影響琴的發(fā)聲惹挟,更直接影響了琴的樣式。在琴由“半箱”演變?yōu)椤叭洹钡倪^程中缝驳,我們似乎看到了瑟對其枘柱位置的啟發(fā)连锯。
宓羲(伏羲)作瑟,長八尺一寸用狱,四十五弦
我們對于瑟這種古老的樂器恐怕更為陌生些运怖,畢竟其后世基本失傳,通常只知其名不知其形夏伊。與琴相似摇展,相傳瑟為伏羲創(chuàng)制,確切的始作者則不可考溺忧。不少古籍記述中咏连,均有伏羲造瑟的記載。如《玉篇·琴部》所記:
“瑟鲁森,庖羲造也祟滴,弦多至五十,黃帝使素女鼓瑟歌溉,哀不自勝垄懂,破為二十五弦也。”
注:素女為神話傳說中黃帝身邊擅長鼓瑟的女神草慧,曾以音樂造福生靈桶蛔。
與同時期琴的少量發(fā)現(xiàn)不同,瑟在先秦弦樂考古發(fā)現(xiàn)中所占比重相當大漫谷。出土地點主要集中在湖北羽圃、湖南與河南三省,且絕大部分出自東周時期楚墓抖剿。由此可見朽寞,瑟在先秦時期的楚地,是比琴更為流行與重要的禮樂之器斩郎。先秦古籍《儀禮》中脑融,記錄典禮用樂的《鄉(xiāng)引酒》、《鄉(xiāng)射》缩宜、《燕禮》肘迎、《大射》中獨見瑟而不見琴,亦是此觀點的重要佐證锻煌。
先秦時期的瑟弦并不局限于五十弦或二十五弦妓布,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2015年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瑟的實物應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瑟宋梧。其尾有三枘匣沼,十七弦。結(jié)合其他地方出土的實物推斷捂龄,先秦時期瑟弦數(shù)基本有17释涛、19、21倦沧、23唇撬、24、25展融、26等多種弦制窖认。而古籍文獻中所記載的50弦等弦制的瑟,目前則尚未發(fā)現(xiàn)告希。依弦數(shù)多寡與尺寸大小扑浸,古瑟分為雅瑟、頌瑟暂雹、大瑟首装、小瑟等,形制繁多杭跪,最長的甚至可達兩米以上仙逻,有著相當?shù)囊曈X沖擊力驰吓。遺憾的是,這一時期的瑟多已殘缺系奉,難以一窺其當時的完整風貌檬贰。
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瑟為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25弦瑟。該瑟出土時還裹有瑟衣缺亮,每根弦下都完整保留有可移動調(diào)音的拱橋式柱碼翁涤,底部兩端有共鳴窗。瑟體尾端有四枘萌踱,均銀質(zhì)圓首葵礼,頂飾渦紋。內(nèi)外九弦的尾部并鸵,各用一條絳色羅琦帶穿插纏繞起來鸳粉,可以保持柱碼的穩(wěn)定,消除彈奏時柱碼后部弦共鳴所產(chǎn)生的聲色干擾园担,設計十分合理届谈。
結(jié)合同時期其他墓中的實物發(fā)現(xiàn),基本可以確定弯汰,到西漢初期艰山,瑟的形制已統(tǒng)一為四枘二十五弦的樣式了。相較于琴在這一時期仍處于較為早期的半箱琴階段咏闪,瑟已經(jīng)完成了自身演進曙搬,達到巔峰狀態(tài)。
相近的出身汤踏,不同的命運
春秋到戰(zhàn)國织鲸,時人謂之「禮崩樂壞」時期,其后秦朝焚書坑儒又使前代律制大多寂滅無存溪胶。琴瑟,特別是瑟作為宮廷與貴族雅樂主角稳诚,在這一時期備受打擊哗脖。
及至漢初,得益于漢武帝的推動扳还,瑟有過一個階段的中興才避。漢武帝重建樂府,擴充樂員氨距。在馬王堆漢墓三號墓中的遣策(登記隨葬品的簡冊)上桑逝,載有“鄭竽瑟”、“楚竽瑟”俏让、“河南瑟”等楞遏,可見至少在西漢初期茬暇,瑟仍在不少地區(qū)流行,而且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寡喝。樂府歌曲的盛行也帶動了伴奏樂器的復興糙俗,根據(jù)相關文獻推測,瑟是當時伴奏的主要樂器预鬓,后期亦有琴巧骚、箏、笙等的加入格二。
最終的變化出現(xiàn)在東漢至魏晉期間劈彪。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祭祀文化漸漸退出政治舞臺顶猜,宮廷音樂受到南方民間清商樂的強力沖擊沧奴,與宮廷雅樂關聯(lián)緊密的瑟被束之高閣。事實上驶兜,古瑟的衰落扼仲,也與其自身的局限性有關。瑟音質(zhì)樸抄淑,彈奏時主要以雙手清彈為主屠凶,不做按揉等滑音,在琴瑟合鳴之時作為主音肆资,需要輔以琴的泛矗愧、散、按音郑原,才能表現(xiàn)更為豐富的音樂層次唉韭。加之瑟音比之箏音更顯單調(diào)清寡,隨著人們審美偏好的改變犯犁,瑟逐漸失去競爭力属愤。沒有了應用場景,之后的失傳也就并不意外了酸役∽≈睿考古發(fā)現(xiàn)方面,自后漢以降涣澡,迄今尚未見到古瑟的出土贱呐。
“禮崩樂壞”時期,琴瑟當中的琴自然也難獨善其身入桂,在此時亦遭受不小的沖擊奄薇,處于低潮期。宋人朱長文曾在其所著的《琴史》中寫道:
“至戰(zhàn)國時抗愁,雅樂廢而淫樂興馁蒂,尚鏗鏘墜靡之聲呵晚,而厭和樂深靜之意。魏文侯远搪,當時之賢君劣纲,猶云:‘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況其下者乎谁鳍?’于是秦箏癞季、羌笛、箜篌倘潜、琵琶之類迭興而并進绷柒,而琴亡矣′桃颍”
這是社會激烈變遷废睦、各種思潮文化互相角力之下的審美變革。曾在郊廟祭祀與燕飲時不可或缺的高雅音樂時至戰(zhàn)國已岌岌可危养泡,時人亦多難以體會和樂深靜的審美意境嗜湃。
不過與瑟相比,在同樣遭受低潮挫折之后澜掩,琴顯然表現(xiàn)出了更強的生命力购披。經(jīng)過歷史的洗禮,隨著自身不斷演進以及文人階層的青睞肩榕,琴在其后擁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刚陡。
由半箱琴過渡到全箱琴,清音雅韻較之前更加突出株汉,且琴在社會變革中成功地完成了與士大夫階層的緊密耦合筐乳。自此琴開始在琴書中被稱為“雅琴”,以區(qū)別于俗樂乔妈。更有學者恒譚蝙云、大儒蔡邕、竹林七賢阮籍路召、嵇康等人的推崇贮懈,與琴相關的文學文藝作品層出不窮:
“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优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各聘。牽糯Х牵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躲因≡缇矗”——曹丕《燕歌行》
琴逐漸成為精英階層追捧的清雅代表忌傻,地位日益穩(wěn)固。曾有“士無故不徹琴瑟”之說搞监,至于為何文人在琴瑟之間選擇了琴水孩,這里賣個關子。后續(xù)會有專題單獨解讀琐驴,暫不展開俘种。
唐代歌舞燕樂繁盛,琴則成為了文人士大夫的知音绝淡。制琴工藝飛速發(fā)展宙刘,出現(xiàn)了很多制琴名手,如四川雷氏家族牢酵、江南沈鐐悬包、張越等。傳世的唐琴中名聲最為顯赫的莫過于“雷琴”馍乙,即雷氏家族所制之琴布近。其工藝、形制丝格、音色令人嘆服撑瞧,蘇軾就曾藏有一張?zhí)拼袄浊佟保钊糁翆殹?/p>
有宋一朝铁追,文教昌盛季蚂,文官文人的政治與社會地位上升到空前高度。琴成為這一時期朝野上下十分流行的樂器琅束。隱士扭屁、僧侶間亦有廣泛流傳。從皇族到文人士大夫階層無不以能琴為榮涩禀,宋太宗料滥、范仲淹、歐陽修艾船、朱熹葵腹、韓琦等人皆為琴家高手。作為統(tǒng)治階層所鐘愛與追捧的樂器屿岂,琴自然有機會繼續(xù)精進發(fā)展践宴,不同地域派別層出不窮。琴人爷怀、琴式阻肩、琴曲、琴著頗多运授,展現(xiàn)出其強大的文化生命力烤惊。
明清兩朝乔煞,琴的影響力更為廣泛,攜琴訪友柒室、琴棋書畫等與琴相關的文化創(chuàng)作主題更是風靡一時渡贾。瓷器、漆器雄右、金銀器空骚、扇面、竹木牙角雕等多種藝術門類都有類似題材大量涌現(xiàn)不脯。琴除了作為文人雅士必備的樂器外府怯,其所代表的清雅高潔意象也被抽象出來,滲透進了更多藝術領域與日常生活當中防楷。
?民祀唯房牺丙,日辰于維,興歲之駟复局,所尚若陳冲簿,琴瑟常和
了解了琴瑟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不同命運之后,我們再回到開篇亿昏,回到《詩經(jīng)》中所描繪的琴瑟常和峦剔。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角钩。窈窕淑女吝沫,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递礼。窈窕淑女惨险,琴瑟友之〖顾瑁”——《國風·周南·關雎》
君子思慕淑女辫愉,朝思暮想,輾轉(zhuǎn)反側(cè)将硝。以清雅的琴瑟來親近淑女恭朗,流露出了平和而有分寸感的情愫。
“女曰雞鳴依疼。士曰未旦……
宜言飲酒痰腮,與子偕老。琴瑟在御律罢,莫不靜好诽嘉。”——《國風·鄭風·女曰雞鳴》
催促早起、烹菜飲酒虫腋、彈琴贈佩的生活細節(jié)真實而富有情趣,滿篇夫婦生活的和諧美滿稀余。時至今日“與子偕老悦冀,歲月靜好”仍是我們對美好婚姻生活的最高向往。
“呦呦鹿鳴睛琳,食野之芩盒蟆。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师骗。
鼓瑟鼓琴历等,和樂且湛。我有旨酒辟癌,以燕樂嘉賓之心寒屯。”——《雅·小雅·鹿鳴》
周代的宴饗之禮有其完整的規(guī)范與流程黍少,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在宴飲過程中由專門的樂工彈奏琴瑟以承禮制寡夹。宴飲之時,主賓之間各盡其意厂置,其樂融融菩掏。以琴瑟烘托和樂,用美酒款待賓朋昵济,還有鹿鳴呦呦之聲不絕于耳智绸,熱鬧歡愉又不失雅致清幽。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访忿,既然藝術往往高于生活瞧栗,那么《詩經(jīng)》中所描繪的琴瑟合鳴美景,是真實的存在醉顽,還是一種想象沼溜,僅借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游添,琴瑟同出的情況雖罕見系草,但還是有的。在2014年底湖北棗陽郭家廟的一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中唆涝,我們就首次發(fā)現(xiàn)了迄今最早的琴瑟組合找都,該墓的發(fā)掘也被評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那么至少類似發(fā)現(xiàn)從實物層面印證了先秦時期貴族上層社會琴瑟相和的美好生活場景是現(xiàn)實存在的廊酣。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曾指出能耻,“琴瑟常和”是先秦時期人們生活的最高理想。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方式與審美品位多方面的變遷晓猛,現(xiàn)在的我們很難再理解與體會到如此意境饿幅,甚至對于許多民族樂器都已頗感陌生。
衷心希望這些傳統(tǒng)而美好戒职,有著不低的欣賞門檻栗恩,或嫻靜清淡,或鏗鏘激昂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不會像古瑟一般洪燥,漸漸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磕秤。
@春秋十二章——專注研究傳承中國古典首飾服飾與生活方式。帶您親近歷史捧韵,感受傳統(tǒng)文化之美市咆。歡迎訂閱關注。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由春秋十二章原創(chuàng)并擁有版權(quán)
【參考文獻】
1. 付麗娜.論古瑟對琴再来、箏樂器發(fā)展之影響.武漢音樂學院學報蒙兰,2015年第1期
2. 管軍波.幾時天下復古樂 此瑟還奏云門曲——淺論中國古代的弦樂器“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3. 葉敦妮.先秦絲弦樂器“琴”其弊、“瑟”的形制研究.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癞己,2017年第1期
4. 方勤.郭家廟曾國墓地發(fā)掘與音樂考古.音樂研究,2016年第5期
5. 張彤·琴史初話.北方音樂梭伐,2000年第3期
6. 王清雷.追尋中國音樂史上失落的樂器 瑰麗的瑟(漢痹雅、清篇).廣播歌選,2012年第8期
7. 朱國偉.漢代樂器形制演變考察之二:瑟(上).樂器糊识,2018年第9期
8. 方勤绩社、胡剛.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曹門灣墓區(qū)考古主要收獲.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