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廣》燥狰,《詩經(jīng)·國風·周南》里排在第九篇的詩歌。在歷來注家的解讀中成福,對該詩的詩歌主題爭議較大碾局,大致形成“神女遺佩說”、“文王德化說”奴艾、“樵夫歌唱說”三種主流觀點。
非主流觀點更是若干内斯,如關(guān)乎“成婦之禮”蕴潦、“留馬像啼、返馬之禮”的婚俗說;關(guān)于楚人先祖季連潭苞、穴熊“逆水求女”的搶奪婚俗說忽冻;立足“游”字貶義的告誡周族子弟說等。
雖然各家說法差異較大此疹,各執(zhí)一詞僧诚,但不難看出他們的共通點,即都認可“漢有游女蝗碎,不可求思”的詩歌核心湖笨。只不過對于為什么“不可求”的解釋不一樣罷了。對此蹦骑,他們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游女”的身份及所處的文化背景之上慈省。
一、 主流觀點評述
(一)眠菇、神女遺佩說
首先看“神女遺佩說”边败。它的典型代表是《魯》、《齊》捎废、《韓》三家詩笑窜。這三家解說《詩經(jīng)》的學派,同屬今文經(jīng)學登疗。他們對《漢廣》的注解屬于一種富于意趣的附麗排截,他們將詩篇本意和漢水女神結(jié)合起來的做法,比較傳奇谜叹。
根據(jù)清代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所言匾寝,三家詩所敘述的“神女遺佩”故事大同小異,基本劇情如下:漢水女神為二女荷腊。一日出游于漢江之湄艳悔,路遇鄭交甫。交甫心悅之女仰,借橘柚之事求其佩猜年,受而懷之。去十步疾忍,佩遺乔外。顧二女,不見一罩。
這故事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杨幼?仿佛在哪兒聽到過。沒錯,這種濃郁的熟悉感來源于文學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廣泛運用差购。這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明確的篇章四瘫,如《湘君》、《湘夫人》欲逃、《山鬼》等找蜜;還有宋玉《高唐賦》和《神女賦》中所繪的巫山神女之事;以及曹植《洛神賦》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等稳析。
三家詩以漢江女神故事注解《漢廣》洗做,可能基于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借女神之不可求得來證“漢有游女彰居,不可求思”的說服力強诚纸。畢竟,若將游女定為漢水之神裕菠,那么憑借著神靈的虛幻莫測之能咬清,不可求思的說法便極其可靠。這也和詩篇的大部分內(nèi)容側(cè)重說“不可為”相契合奴潘。
第二旧烧,借女神之不可求得來比喻心上人之不可求思。換句話說画髓,這是一首男子單戀詩掘剪,詩中的游女是現(xiàn)實中人,因種種原因所限不可求思奈虾,如漢水女神一般夺谁,遙不可及。
第三肉微,漢江流域為楚地匾鸥,楚地信巫奉鬼、重視神明碉纳,將游女注解為漢水女神勿负,更符合當?shù)氐拿耧L民俗,這應(yīng)該是直接受《楚辭》等文學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影響劳曹。
當然奴愉,“神女遺佩”這種注解過于虛無縹緲,主打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詩經(jīng)》不應(yīng)當有此浪漫主義的亂入铁孵。所以锭硼,這種說法并未得到多少后學者的擁戴,信奉者寥寥蜕劝。但這至少說明漢儒解讀《詩經(jīng)》的路子頗廣檀头,具備很好的發(fā)散思維轰异。
按孔子所說,《詩》本來就是“可以興”的東西鳖擒,漢朝的董仲舒也說“詩無達詁”溉浙,可以因時制宜烫止、因地制宜蒋荚、因人制宜。那么馆蠕,發(fā)散式解《詩》也就不足為奇了期升。
(二)、文化德化說
接下來看“文王德化說”互躬。實際上播赁,這是古文經(jīng)學一脈對《漢廣》詩的主流解讀,發(fā)源于《毛詩序》吼渡,以后諸家多有拓展容为,如《鄭箋》、《詩集傳》等寺酪。
其中坎背,《毛詩序》認為:《漢廣》詩是文王之道對南國施加有利影響的表現(xiàn)。其解詩的邏輯是:正因為有周文王廣及天下的德化教育寄雀,才有漢江流域男女知禮節(jié)得滤、守禮義之舉,才有男子對心儀游女的“無思犯禮盒犹,求而不得”懂更。
《鄭箋》的說法是:在商紂王時期,淫逸之風遍及天下急膀,維江漢流域最早接受文王之化沮协。朱熹《詩集傳》則結(jié)合前兩家,指出:文王之化先行于江漢之間卓嫂,移風易俗,故游女端莊靜一命黔,不復(fù)前日之可求呜呐,《漢廣》對此再三詠嘆之。
由此看來悍募,“文王德化說”的核心要素是“禮”蘑辑,具體囊括了周王朝時期所施行的一系列禮儀制度和禮樂精神。正是受這些周禮的影響坠宴,漢江流域的游女們一改之前自由奔放的民風洋魂,修得端莊淑靜,從而使該地的男子在面對心愛的游女時,因不能冒犯禮教副砍,故求女不得衔肢。實際上,這是《漢廣》詩的道德主題豁翎。
聯(lián)系《毛詩序》對《詩經(jīng)》其他篇目的解讀角骤,可以看出:國風的《周南》、《召南》自成一個教化體系心剥。如《毛詩序》說《關(guān)雎》:“后妃之德”邦尊;說《葛覃》:“后妃之本”;說《卷耳》:“后妃之志”优烧;說《樛木》:“后妃逮下”蝉揍;說《螽斯》:“后妃子孫眾多”;說《桃夭》:“后妃之所致”畦娄;說《兔罝》:“后妃之化”又沾;說《芣苢》:“后妃之美”;至《漢廣》熙卡,則由后妃之德轉(zhuǎn)為“文王之道”……
如此這般杖刷,煞有介事,簡直像是道德家精心編撰的教化講義體系再膳,且后來者多宗之挺勿。所以,古文經(jīng)學家解讀《詩經(jīng)》喂柒,免不了要穿鑿附會不瓶。只有這樣,才能使預(yù)先設(shè)定好的教化框架不亂灾杰,最終成為面向廣泛大眾的教化普及工具蚊丐。
實際上,就漢朝的歷史背景來看艳吠,這種以“人倫教化”為中心的體系麦备,是應(yīng)著東漢時期“名教”興起的產(chǎn)物。
(三)昭娩、樵夫歌唱說
時光流轉(zhuǎn)凛篙,到了清代,不同的解《詩》思路生根發(fā)芽栏渺。最為人矚目的是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呛梆,它從整體上一反舊規(guī)陳矩,沿著文學角度注解《詩經(jīng)》磕诊,可說是離“經(jīng)”叛“道”填物。但是纹腌,這恰恰就是今世之人贊賞最多之處。
方玉潤認為滞磺,《漢廣》是一首“樵唱”詩升薯,詩中的“刈楚”、“刈蔞”击困、“錯薪”即是證據(jù)涎劈。而且,南方多高山沛励,樵夫進山打柴责语,多有唱山歌的風俗。此外目派,《漢廣》詩的具體詞句,儼然也是采樵活動的摹寫胁赢。所以企蹭,這首詩大抵是樵夫歌唱對游女的愛慕,以及求而不得智末。
這種說法谅摄,突破了傳統(tǒng)經(jīng)學“譎諫主題”和“道德主題”的束縛,不再強調(diào)詩歌的“美政刺政”系馆、“教化民眾”之功送漠,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影響較大由蘑。但不得不說闽寡,方氏沿襲詩歌文本解讀《詩經(jīng)》的方法,基本拋棄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尼酿,忽略了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發(fā)掘爷狈,有些片面了。
那為何這種解讀反而更受歡迎呢裳擎?這就涉及到文學理論層面的知識了涎永。常言說,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鹿响。對文學作品的欣賞過程羡微,本身就是讀者對該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由于不同讀者所具備的價值觀惶我、知識水平妈倔、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不同指孤,對同一作品的認識和理解自然不同启涯。上升到群體層面贬堵,處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價值觀结洼、知識水平黎做、思維能力、審美能力等也是不一樣的松忍,那他們理解《詩經(jīng)》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樣蒸殿。
換句話說,解讀《詩經(jīng)》角度的差異在于解讀者本身思想的差異鸣峭。這種差異宏所,跨越時空存在。但在同一歷史時期摊溶,總有一類思想占據(jù)主流地位爬骤,因而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在一定時期內(nèi)大方向上基本一致莫换。但從縱向看霞玄,即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作品的理解差異便異常顯著了拉岁。
明白了這些坷剧,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清代方玉潤的《詩經(jīng)原始》更受歡迎。因為喊暖,這是更接近于我們的時代惫企,思想的差距遠沒有自漢朝到今天那么大。所以陵叽,我們不容易接受漢儒以來的經(jīng)學解讀狞尔,甚至屢屢嘗試推翻它。但方氏基于文學視角的解讀咨跌,我們則偏愛一些沪么,哪怕它有著明顯的缺陷。
二锌半、 非主流觀點評述
近些年禽车,研究《漢廣》詩的論文文獻不少,尤其是對詩歌主題的研討刊殉。其中殉摔,大多數(shù)都是對前述三種主流觀點的延伸,落腳點主要還是游女的身份及“不可求思”的原因记焊。
總結(jié)說來逸月,比較常見的游女身份有:出游的女子、貞潔的女子遍膜、漢水女神碗硬。具體到出游的女子瓤湘,還有婚否的討論、家庭背景的討論等恩尾。各種猜測論證的目的弛说,都是找出此游女“不可求”的原因。比如:游女已婚翰意、身份懸殊木人、游女貞潔、神人相隔之類冀偶。說到底醒第,還是跳不出“禮制”的范疇。
此外进鸠,倒是也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解釋稠曼。比如,有些學者認為此游女的行為不合禮制堤如,成詩《漢廣》實為勸誡周家子弟莫要“求思”蒲列;還有學者認為此游女是正在行三月“成婦之禮”的女子,因婚禮未成搀罢,故“不可求思”;還有學者認為這是反映上古時代楚人特殊的族外搶婚習俗侥猩。
首先說游女不合禮制的解讀榔至,其主要依據(jù)是對“游”字的含義剖析。有學者指出欺劳,“游”字包含“淫逸”這個貶義義項唧取。而且楚地自上而下信巫奉鬼,重淫祀划提,至唐代仍然如此枫弟。在婚戀上,即便到了漢朝時期鹏往,一些楚地民族依舊沒有婚嫁禮法淡诗,男女交往仍帶著遠古樸素的色彩。
所以伊履,對于重視禮教的周王朝子民來說韩容,江漢流域的游女雖好,卻仍然“不可求思”唐瀑。這也正好體現(xiàn)了《毛詩序》中所說的“無思犯禮群凶,求而不可得”。換句話說哄辣,這種解釋的立論根基是“無思犯禮”请梢,屬于預(yù)先設(shè)定好的禮制框架赠尾,這與前述古文經(jīng)學家的解釋思路基本一致。
其次說說周朝時期的“成婦之禮”毅弧、“留馬气嫁、返馬之禮”等婚俗與此詩的關(guān)系。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形真,上古時代的貴族階層結(jié)婚杉编,有一種特殊的禮儀制度——成婦之禮。即貴族之女出嫁時咆霜,男方親迎女方至男家后邓馒,不是立即舉行婚禮同居,而是要教導(dǎo)三個月蛾坯。教成之后光酣,還要在祖廟舉行祭告儀式,即“廟見之禮”脉课,才算正式建立夫妻關(guān)系救军。
至于“留馬、返馬之禮”倘零,則主要指男子迎娶女子時女方所乘車馬的“留返”問題唱遭。彼時,女子出嫁呈驶,使用女家車馬拷泽。到夫家后,女方將車馬暫留男家袖瞻。如婚姻禮成之后司致,夫家遣使將所留之馬送返女家,僅留其車聋迎。
那這些婚俗跟《漢廣》詩有什么關(guān)系呢脂矫?有學者認為,詩歌中的“游女”霉晕,就是指出嫁女庭再,核心依據(jù)是詩句“之子于歸”。這在《桃夭》篇中講過娄昆,是女子出嫁的意思佩微。女子所嫁的對象,就是《漢廣》詩篇中的主人公萌焰。但他受限于三月“成婦之禮”哺眯,故而對游女“不可求思”。緊隨其后的“言秣其馬”扒俯、“言秣其駒”就是“留馬奶卓、返馬之禮”的寫照一疯。
從這個角度看,《漢廣》詩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就不再是自然的男女情愛夺姑,更在于男主人公嚴守禮法墩邀、無逾禮制的精神。也就是說盏浙,并非“游女不可得”眉睹,而是要遵循禮制而為。這就與《關(guān)雎》詩的自然求偶轉(zhuǎn)禮樂婚姻一脈相承了废膘。不過說到底竹海,這還是基于“禮制”框架下的拓展解讀。
最后丐黄,結(jié)合楚地婚俗說一說其他觀點斋配。根據(jù)清華簡《楚居》記錄的楚人先祖?zhèn)髡f,楚地民族早期盛行過搶奪婚俗灌闺。比如楚人祖先季連與盤庚之女妣隹之間艰争、穴熊和妣列之間成婚的故事。
因為《漢廣》所述桂对,與《楚居》中兩位楚人先祖“循水求女”甩卓,最終與其成婚的情節(jié)相似,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廣》為此類“搶婚習俗”的遺風蕉斜。不僅如此猛频,《詩經(jīng)》中的《蒹葭》篇,基本的“求女”情節(jié)也是如此蛛勉。還有源自楚地的《楚辭》當中,也有多個“求女原型”睦柴,如《離騷》中的三次“求女”诽凌;《湘君》、《湘夫人》中的“求神”等等坦敌。如此這般侣诵,若說它們之間毫無聯(lián)系,顯然不可能狱窘。
對此杜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漢廣》詩產(chǎn)生于江漢流域,難免受到楚地族群記憶的影響蘸炸,這種“求女原型”的反復(fù)出現(xiàn)躬络,是楚地族群早期歷史記憶在后世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
三搭儒、總結(jié)
綜上所述穷当,對《漢廣》詩歌的主題理解提茁,關(guān)鍵在于確認“游女”的身份,并結(jié)合《漢廣》詩創(chuàng)作的歷史文化背景等信息馁菜。但由于時間久遠茴扁,文獻資料匱乏,很難對這些問題做出定論汪疮。不過峭火,歷來鉆研《詩經(jīng)》者無數(shù),各有各的講法才是常態(tài)智嚷,不應(yīng)該拘泥于所謂定論卖丸。
我們學習《詩經(jīng)》,研討《詩經(jīng)》纤勒,主動梳理各家說法坯苹,其根本目的也不是要得出個什么真理或標準來,而是要在這些浩繁的言論中摇天,理解《詩經(jīng)》的時代價值粹湃。
要知道,即便是同一部經(jīng)典泉坐,在不同的時代为鳄,也有它不同的使命和價值。因此腕让,我們完全沒必要爭個你死我活孤钦。只要順應(yīng)時代浪潮,取其精華纯丸,去其糟粕偏形,便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