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徐愛錄【9】
【原文】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掏觉,似乎亦見得大略繁堡。但朱子之訓(xùn),其于《書》之‘精一’①? 口叙,《論語》之‘博約’② 炼绘,《孟子》之‘盡心知性’,皆有所證據(jù)妄田,以是未能釋然俺亮。”
先生曰:“子夏篤信圣人疟呐,曾子反求諸己③脚曾。? 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启具。今既不得于心本讥,安可狃④于舊聞,不求是當(dāng)鲁冯?就如朱子拷沸,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薯演,亦何嘗茍從⑤撞芍?? ‘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跨扮,但未之思耳序无。朱子‘格物’之訓(xùn)验毡,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帝嗡。精是一之功米罚,博是約之功。曰仁 ⑥既明知行合一之說丈探,此可一言而喻录择。‘盡心碗降、知性隘竭、知天’,是‘生知安行’事讼渊;‘存心动看、養(yǎng)性、事天’爪幻,是‘學(xué)知利行’事菱皆。‘夭壽不貳挨稿,修身以俟’⑦仇轻,是‘困知勉行’事。 ⑧朱子錯訓(xùn)‘格物’奶甘,只為倒看了此意篷店,以‘盡心知性’為‘格物知至’,要初學(xué)便去做‘生知安行’事臭家,如何做得疲陕?”
[注釋]
①精一: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钉赁,惟精惟一蹄殃,允執(zhí)厥中∧悴龋”意為精純專一诅岩。 從本體論看,指心與理一的“心即理”姓蜂;從工夫論看按厘,指“知行合一”的“致良知”。
②博約:語出《論語·雍也》:“君子博學(xué)于文钱慢,約之以禮逮京,亦可以弗畔矣夫∈”禮:就是理懒棉,此謂“聲訓(xùn)”草描,用一個同音字解釋被釋字,兩者有詞源關(guān)系策严。畔:同“叛”穗慕,指離經(jīng)叛道。意為廣求學(xué)問妻导,恪守禮法逛绵,就可以不違背天理。
③“子夏”句:子夏倔韭,孔子的弟子术浪,“孔門十哲”之一∈僮茫《論語·子張》有文記錄子夏的言論胰苏。曾子,也為孔子的弟子醇疼,《論語·學(xué)而》有文記錄硕并。相傳為《大學(xué)》作者。反求諸己: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仁者如射秧荆,射者正己而后發(fā)倔毙,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辰如,反求諸己而已矣普监。”求琉兜,追究,尋求毙玻。諸豌蟋,“之于”的合成詞。反過來追究自己桑滩。指從自己方面找原因梧疲。
④狃(niu ):因襲,拘泥运准。
⑤“至其”二句:指朱熹與程頤有分歧幌氮。程氏《易傳》卷一:“夫天,專言之則道也胁澳,天且弗違该互,是也【禄”《朱子語類》卷六十九則認(rèn)為:“程子此語宇智,某亦未敢以為然蔓搞,天且弗違,此只是上天随橘∥狗郑”
⑥曰仁:徐愛,字為“曰仁”机蔗。
⑦妖壽不貳:夭折與 長壽不二蒲祈,即夭折與長壽是沒有分別的。修身以俟之(不是矣):“修”萝嘁,改掉缺點讳嘱,改掉自身不足; “俟”酿愧,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等待沥潭,不可有一絲一毫覬覦非分之妄念。也就是嬉挡,我們修身有福報钝鸽,有福報自然可以改命,但是修身過程中不可以對未來懷非分的目的庞钢。
⑧“盡心”六句:源于《孟子》與《中庸》拔恰。《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基括,知其性也颜懊。知其性,則知天矣风皿。存其心河爹,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桐款。夭壽不貳咸这,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魔眨∠蔽”《中庸》:“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遏暴,或困而知之侄刽,及其知之,一也朋凉≈莸ぃ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侥啤,或勉強而行之当叭,及其成功茬故,一也∫媳睿”這里磺芭,王陽明對兩者進(jìn)行綜合性闡釋。
[譯文]
徐愛說:“昨天用先生的觀點推究朱熹的‘格物’學(xué)說醉箕,看起來也大致上理解了钾腺。但是朱熹的觀點,有《尚書》中的‘精一’讥裤,《論語》中的‘博約’放棒,《孟子》中的‘盡心知性’作為依據(jù),因此我還是有點懷疑己英,不能徹底明白间螟。”
先生說:“子夏很相信圣人损肛,曾子反躬自省厢破。雖然相信圣人也正確,但不如自己反躬自省來得真切≈文茫現(xiàn)在既然心里沒有搞清楚摩泪,怎么可以因循守舊,而不去探究正確的答案呢劫谅?就像朱熹一樣见坑,他也尊崇、相信程子捏检,但是對于心里不明白的地方荞驴,他又怎么會盲目跟從?‘精一’未檩、‘博約’戴尸、‘盡心’,本來就與我的學(xué)說相吻合冤狡,只是你沒有認(rèn)真思考罷了。朱熹‘格物’的觀點项棠,未免有點牽強附會悲雳,并不是《大學(xué)》的宗旨。精是一的功夫香追,博是約的功夫合瓢。你既然已經(jīng)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就可用一句話說清楚了透典∏缧ǎ‘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的人能夠做的事顿苇;‘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xué)知利行’的人能夠做的事;‘夭壽不貳税弃,修身以俟’則是‘困知勉行’的人能夠做的事纪岁。朱熹錯誤地理解‘格物’,只因為他把前后因果關(guān)系看顛倒了则果,以為‘盡心知性’就是‘格物知至’幔翰,要求初學(xué)的人就去做‘生知安行’的事,怎么能做到呢西壮?”
[解讀]
這段師生對話錄比較難讀遗增,主要是涉及《大學(xué)》等儒家經(jīng)典里的一些很抽象的概念。我們對這些概念有了深入細(xì)致了解款青,其對話就容易明白了做修。
關(guān)于“精一”:
徐愛提問里的“精一”出自《尚書》,是舜給禹的訓(xùn)導(dǎo)《大禹謨》里面的抡草,謨饰及,就是方略,是舜訓(xùn)導(dǎo)禹的治國方略渠牲。原文是十六字方針:“人心惟危旋炒,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签杈,允執(zhí)厥中瘫镇。”朱熹在編輯《中庸章句》時寫的序言時答姥,開篇就引用了這句話铣除,“允執(zhí)厥中”就是執(zhí)守中庸之道,所以朱熹把這句話拿來做《中庸章句》的序言鹦付,這四個字尚粘,是堯給舜的政治囑咐。舜在傳位給禹的時候呢敲长,又在前面加了十二個字郎嫁。朱熹說,堯這四個字已經(jīng)說盡了祈噪,舜再加十二個字泽铛,不過也是再解釋這四個字,說中庸之道而已辑鲤。
人心惟危盔腔,人心是危險的,總是有欲望,所以不能居于中道弛随,總是有偏頗瓢喉。很多的解釋,都說治國者要注意天下人心之危舀透,臣下人心之危栓票。我的理解,關(guān)鍵要注意自己人心之危盐杂,儒家的一貫價值觀逗载,都是管自己,因為別人的心你管不了链烈,只有管住自己厉斟,你是領(lǐng)導(dǎo)者,你好了强衡,別人自然跟過來擦秽。包括管孩子,父母自己心理健康漩勤,家庭和睦感挥,孩子自然健康上進(jìn)。自己一身都是毛病越败,成天忙工作不著家触幼,突然又對孩子高要求,要管住那熊孩子究飞,那不可能置谦。
人心惟危的危,說危險亿傅,更形象的說是立于危崖之上媒峡,你要分分秒秒有一念“懸崖勒馬”的警醒,知道自己稍不注意就會掉下去葵擎。所以儒家講戒慎恐懼谅阿,你時時刻刻都立于危崖之上,你恐懼不恐懼酬滤?君子戒慎恐懼签餐,小人無所忌憚,就是因為小人不懂得人心惟危盯串。
道心惟微贱田,道心,是天道嘴脾,天道是非常精細(xì)微妙的,你不好把握。你把握不了自己那危崖之上的心译打,更把握不了天道耗拓。天道之心是什么心呢?《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奏司,率性之謂道乔询。”道心就是天性韵洋,用王陽明的說法竿刁,就是良知,是天命于人的本心搪缨,還沒有被人欲所摻雜食拜,這是很微妙,也可以說很微弱副编。欲念一來负甸,道心就變成了人心,就有立于危崖之上了痹届。
怎么辦呢呻待?惟精惟一,要精純队腐,精確的把握蚕捉,100%純正不二,不偏離道心柴淘,允執(zhí)厥中迫淹,執(zhí)守中道。什么叫中悠就,《中庸》說是不偏之謂中千绪,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梗脾,恰到好處荸型,恰如其分,一點毛病都沒有炸茧。中庸瑞妇,不是差不多就行,是分毫不差梭冠!所以孔子才說“中庸不可能也辕狰。”只可無限接近控漠,不可能達(dá)到蔓倍,是我們的最高追求悬钳。
中庸,可以用《登徒子好色賦》來比喻偶翅,說那美人:“增之一分則太長默勾,減之一分則太短【鬯”還有《金瓶梅》里說:“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母剥。”這不是“中等身材”形导,這是魔鬼身材环疼,是“中庸身材”,無過不及朵耕,恰到好處炫隶,到極致,是精一不二的身材憔披。
要說這精一功夫等限,正是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相合,拿個格子來格一格芬膝,嚴(yán)絲合縫合得上望门,就是精一不二,就是中庸之道锰霜。
徐愛為什么要把這個作為支持朱熹版格物致知的依據(jù)呢筹误?這一句應(yīng)該是支持王陽明心學(xué)的呀?我覺得他可能把精一理解成在探求事物之理上癣缅,用功精深厨剪,用心專一。
關(guān)于“博約”:
“博約”出自《論語》友存,是指孔子說:“君子博學(xué)于文祷膳,約之以禮÷帕ⅲ”博學(xué)于文獻(xiàn)之事直晨,以禮儀來約束。
徐愛認(rèn)為膨俐,這博學(xué)勇皇,也是格天下萬事萬物的意思啊,這不就是格物致知的依據(jù)嗎焚刺?所以還是覺得朱熹說的有道理敛摘。
徐愛這樣找依據(jù),那可沒完沒了了乳愉。因為無論你要支持哪方意見兄淫,都能找到同樣多的各種依據(jù)屯远。
關(guān)于“盡心知性”:
此句出自《孟子 盡心上》:“盡其心者,只其性也拖叙;知其性者氓润,則知天矣∈眵ⅲ”
這一句,要結(jié)合《中庸》開篇第一句來讀:“天命之謂性挨措,率性之謂道挖滤,修道之謂教∏骋郏”
命斩松,是命令。天命觉既,是上天給的命令惧盹。天命就是性,就是天性瞪讼。對于沒有生命的無機物來說钧椰,是它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xué)性質(zhì)符欠。對于生命體來說嫡霞,就是他她它的基因。
盡心希柿,盡诊沪,是完全,是充滿曾撤。就像中醫(yī)說端姚,身體是最好的藥。你自己的心里挤悉,也擁有一切善良和智慧渐裸,你要在自己的心里找。這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尖啡,你在自己心里找橄仆,盡心了,找到良知良能衅斩,你就找到了自己盆顾,找到了自己的天性,找到了人的本性畏梆。找到了人的本性您宪,天命之謂性奈懒,本性就是天命,那你就知天了宪巨。
我們平時做一件事情磷杏,完成領(lǐng)導(dǎo)交辦的一項任務(wù),沒有辦成捏卓,說自己“盡力”了极祸。盡力了,怎么還是沒辦成呢怠晴?多半是沒有“盡心”遥金,如果盡心去辦,就能找到智慧本能蒜田,找到創(chuàng)意稿械,找到辦法,這就是盡心盡力冲粤。盡力只是下苦力美莫,盡心就有創(chuàng)造力。
但是梯捕,在朱熹的《孟子集注》里厢呵,朱熹是怎么解的呢?他說:心是人的神明科阎,是“具眾理而應(yīng)萬事者述吸。”所有的理都在心里锣笨,以應(yīng)對萬事萬物蝌矛。性呢,“性則心所具之理”错英。天呢入撒,“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
這么說椭岩,心茅逮、性、天判哥,都是理献雅,全部在“理”這里統(tǒng)一了。難怪他的學(xué)問叫理學(xué)塌计。
既然心里要有理的全體挺身,性就是那理的全體,那要“極其心之全體而無不盡者锌仅,必能窮其理而無不知也章钾∏郊”
最后他總結(jié)說:“知性則物格之謂,盡心則知至之謂也贱傀〔移玻”知性就是格物,盡心就是知至府寒。徐愛問的魁衙,就是這個。
朱熹這樣講椰棘,真的很難讓人理解纺棺,難怪在鵝湖之辯時,氣得陸九淵批評他:“支離邪狞!”你怎么去窮天下之理呀?窮來窮去還不是些支離破碎的片段茅撞!
這節(jié)王陽明就“格物”與“止至善”的關(guān)系有做了一番深入探討帆卓,告誡學(xué)生不要因為敬重老師就盲目信從,對于自己不明白的問題還是應(yīng)該主動尋求答案的米丘。后面指出朱熹對格物的理解顛倒了因果關(guān)系剑令,錯誤地把“盡心知性”理解為“格物致知”。但格物是功夫拄查,和“止于至善”“盡心知性”是前因后果的關(guān)系吁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