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瑞士著名心理學(xué)家榮格在他的《象征生活·分析心理學(xué)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者吁,談到中國哲學(xué)家的智慧有這樣一段話“中國哲學(xué)家不是傻子极舔。我們認為古人很傻偷线,但實際上他們跟我們一樣聰明幔嗦。他們是非常智慧的人谒养,而心理學(xué)從古代文明中有學(xué)不完的東西股淡,特別是在印度和中國那里身隐。……東方人把他們的思考和價值建立在另外一種原則上唯灵,對這種原則我們甚至沒有詞語能夠表達贾铝。東方人很自然地有一個詞來表達它,但是我們不能理解埠帕。這個東方人的詞語就叫做‘道’垢揩。”
榮格提到中國哲學(xué)家時敛瓷,談到東方之“道”叁巨,首先在那個年代表達了對中國智慧的隔空欣賞。其次呐籽,也坦誠地表達了他自己所熟知的西方價值觀锋勺,無法準確對接這個“道”字所包括的內(nèi)涵和外延。所以他說“我們甚至沒有詞語能夠表達”绝淡。
做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宙刘,我看到榮格有些神秘化描述之后,不禁自問牢酵,什么是“道”悬包?它對我們炎黃子孫來說意味著什么?
帶著這個問題馍乙,我首先查閱百度百科對“道”字的解釋:“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布近,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和軌跡垫释,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徘疲”
以上解釋太簡單棵譬,無法回答我的疑問,于是繼續(xù)查閱家中所藏1999年版的《辭涸に牛》订咸,其中的解釋是:
1.道路。如:道不拾遺酬诀。
2.法則脏嚷、規(guī)律。韓非《解老》:“道者瞒御,萬物之所然也父叙,萬理之所稽也‰热梗”趾唱,將“道”解釋為萬物產(chǎn)生、變化的總規(guī)律蜻懦。與具體事物的“器”相對甜癞,又與事物特殊規(guī)律的“德”相對。
3.宇宙萬物的本原宛乃、本體带欢。《老子》:“有物混成烤惊,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吁朦,字之曰道柒室。”
北宋張載以氣為道逗宜、為本雄右,“以氣化,有道之名纺讲±奕裕”朱熹以理為道、為本“理也者熬甚、形而上之道也逢渔,生物之本也∠缋ǎ”
4.一定的人生觀肃廓、世界觀智厌、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ど蓿《論語·公冶長》:“道不行铣鹏,成桴浮于海“ⅲ”又《衛(wèi)靈公》:“道不同诚卸,不相為謀』媲ǎ”
5.封建倫理綱常合溺。西漢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脊髓,道亦不變辫愉。”
6.方法将硝」Ю剩《左傳·定公五年》:“吾未知吳道∫捞郏”
7.從痰腮;由÷砂眨《禮記·禮器》:“茍無忠信之人膀值,則禮不虛道∥蠹” 鄭玄注“道猶由也沧踏,從也〗矶ぃ”《漢書·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翘狱。”
8.古代諸侯出外時事先祭路神砰苍×市伲《禮記·曾子問》:“道而出∽迹”
9.治理茬缩。《論語·學(xué)而》:“道千乘之國吼旧,敬事而信凰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鸭校”
10.通“導(dǎo)”处面。先導(dǎo)、疏導(dǎo)菩掏』杲牵《左傳·隱公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為道”又《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智绸∫熬荆”
11.說;講瞧栗。如:一語道破《荀子·榮辱》:“君子道其常斯稳,而小人道其怪〖?郑”
12.猶言“條”挣惰。如一道痕,萬道紅光殴边。
又猶言“重憎茂、次〈赴叮”如一道防線竖幔,兩道工序,十二道金牌是偷。
13.猶言“得”拳氢、“到”。如:怪道(即怪不得)蛋铆〔銎溃《樂府群玉·喬吉<水仙子·秋思>曲》:“三般兒挨不道天明〈汤玻”
14.料栗恩、想。曹松《南海旅次》詩:“為客正當無雁處洪燥,故園誰道有書來?”
15.行政區(qū)劃名乳乌。如漢代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所設(shè)置的縣謂之道捧韵;唐貞觀元年,因山河形勢之便汉操,分全國為十道再来,開元二十一年曾為十五道等。
16姓。
逐一閱讀詞源中十六種關(guān)于“道”的解釋時芒篷,不斷被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震撼著搜变,就這一個“道”字兒的這么多釋義,展示了中華文化悠久歷史的積淀针炉,多維度思考的運用等智慧結(jié)晶挠他。怪不得榮格說“我們甚至沒有詞語能夠表達〈叟粒”這是他做為外國人殖侵,對中華文化豐富的內(nèi)涵和深邃的外延,所表達的自然仰視的態(tài)度镰烧。
進一步探究榮格所指的拢军,中國哲學(xué)家們奉行的智慧之道,到底聚焦在何處怔鳖?不可能囊括以上所有的解釋吧茉唉。視線指向第2條到第4條的解釋,即“法則结执、規(guī)律度陆;宇宙萬物的本原;一定的人生觀昌犹、世界觀坚芜、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等概念,應(yīng)該是榮格所指的中國之道斜姥。
循著中華文化發(fā)展演變的主線鸿竖,感受滋養(yǎng)我們生長的精神內(nèi)涵,可以將中華民族的文化脈絡(luò)铸敏,梳理為“儒釋道合一”的文化特征和生存智慧缚忧。
南懷瑾先生認為儒釋道三種文化形成金字塔式的文化結(jié)構(gòu)。儒家文化之塔基杈笔,構(gòu)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nèi)容闪水。核心內(nèi)容是“格物、致知蒙具、修身球榆、齊家、治國禁筏、平天下持钉。”講求一個人要努力完善自身篱昔,修齊治平每强,積極入世始腾,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道家文化是塔身空执,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浪箭,無為而治”姘恚” 講求一個人要尊重天地自然奶栖,不要試圖凌駕在自然界之上,順其自然邢羔。佛教文化是塔頂驼抹,核心思想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拜鹤,超越輪回框冀。”講求慈悲和包容敏簿,鼓勵人們無私奉獻明也,積極行善,來世才有福報可言惯裕。
“紅花白藕青荷葉温数,三教原本是一家,”人們這樣理解儒釋道文化的融合發(fā)展蜻势,中國人思想行為無不體現(xiàn)著這種融合的狀態(tài)撑刺,比如人們要求自己秉持儒家的入世態(tài)度,認真工作握玛,積極進取够傍,從而建功立業(yè);對工作中想要晉職晉升求而不得的時候挠铲,要保持道家淡泊名利冕屯、順其自然的心態(tài);當生活累積了太多的負累和恐懼而顯得特別無奈時拂苹,佛家勸你勘破這些虛無安聘,放下私欲,在為世人奉獻的同時瓢棒,實現(xiàn)自我的圓滿浴韭。
正如榮格隨后描述的“東方智慧在看待事實的集合體時,是把這個集合體原封不動地接受下來脯宿,但是西方智慧則會把它劃分為各種實體和各個部分念颈。”這句話準確表達了東西方智慧的不同之處嗅绰。儒釋道合一的文化特質(zhì),正是對世界本原的認識,對自然規(guī)律的把握窘面,對人類心靈的安撫翠语,全然地、完整地接納和理解過程财边。這個過程肌括,幫助炎黃子孫們在天人合一的心理適從中,從容渡一生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