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本課課題,有如下兩個關鍵詞組:一是描述勒魔,二是方向和距離哮笆。這兩個關鍵詞組,分別對應和回答“本節(jié)課做什么”以及“本節(jié)課怎么做”的問題嗡午。
【從“描述”看做什么的原則】
“描述”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作如下解釋:是動詞囤躁,表示描寫敘述。描寫則是指用語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觀的事實表現(xiàn)出來。因此狸演,對于“路線描述”而言言蛇,準確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則。為此宵距,本課教者從生活中參照菜譜學習做菜開始腊尚,先后出示兩種不同描述的菜譜。通過對比满哪,使學生直觀感受到描述需要準確的重要婿斥。
【借助“方向和距離”促進原則的實現(xiàn)】
在認識到描述需要準確這一原則之后,便是組織學生在描述當中學習準確描述翩瓜,促進原則的實現(xiàn)受扳。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準確描述呢兔跌?
本課創(chuàng)設了兩種情境,設計了三個層次峡蟋,以引導學生逐步體會坟桅,形成認知。
第一種情境:問路蕊蝗。
老師在學校門口遇到路人問路仅乓,請教從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qū))到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中學部,要怎么走蓬戚。如果你是老師夸楣,該怎么幫助路人呢?
在學生描述行走路線之后子漩,教者組織學生思考:對于對仙林湖地形比較熟悉的人豫喧,判斷我們的描述能否幫到路人,非常容易幢泼,但對于更多的對仙林湖并不熟悉的人而言呢紧显?要想做出正確的判斷,就有點困難了缕棵。怎么辦呢孵班?
這是第一種情境,也是第一個層次招驴。
第二種情境:根據(jù)平面圖描述行走路線篙程。
針對問路情境中遇到的問題,學生說别厘,如果有一張畫有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qū))以及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學部的平面圖虱饿,不論是誰,對仙林湖是否熟悉,就都能對我們的描述做出判斷了郭厌。也就是說袋倔,有一張平面圖,描述路線或者判斷別人描述的路線是否正確都會方便很多折柠。
由此宾娜,進入第二種情境—根據(jù)平面圖描述行走路線。這里扇售,又分為兩個層次前塔。首先是只能描述方向,不能描述距離的平面圖承冰。在這個層次中华弓,因為學生只需要關注方向,所以在正確描述的同時困乒,還對學生提出了另外一個學習要求—能看到兩個地點之間的多種行走路線寂屏,并準確描述出來,以對學習目標進行完善娜搂,對學生思維進行鍛煉迁霎。這是第二種情境,也是第二個層次百宇。
那么考廉,第三個層次是什么呢?
如果說第二個層次是只能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携御,則第三個層次就是同時用方向和距離描述行走路線昌粤。
在根據(jù)第一幅平面圖描述行走路線的時候,學生有多種表達啄刹,但是涮坐,比較之后,發(fā)現(xiàn)這些描述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鸵膏,那就是只能用方向描述膊升,不能用距離描述。在此基礎上谭企,出示第二幅平面圖廓译,圖中既能看出方向,又標注了距離债查,使學生同時用方向和距離描述行走路線成為可能非区,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路線描述的準確性。
從第一種情境到第二種情境盹廷,凸顯平面圖直觀的特點賦予描述的便利征绸;從第二個層次到第三個層次,凸顯條件的逐步完備促進描述準確原則的實現(xiàn)。先了解了本課要“做什么”管怠,特別是感受到“做什么”的原則之后淆衷,再在描述的實踐當中,逐步體會條件越完備渤弛,描述越準確祝拯,感受描述對條件、實踐對理論的依賴她肯。
最后佳头,再借助本課所用圖片,引導學生回顧本課所學內(nèi)容晴氨,再次體會和強化描述的原則以及要實現(xiàn)上述原則可以借助哪些條件康嘉,進而感受到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的實際應用。
《用方向和距離描述行走路線》在以往學生的練習中籽前,錯誤不多亭珍,也就是說,按照教材預設聚假,組織課堂教學块蚌,學生達到教材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的情況較好,那么膘格,基于這樣的經(jīng)驗和實際,在設計本課教學內(nèi)容時财松,我們就需要拓寬思路瘪贱,延展內(nèi)容,以努力幫助學生通過該內(nèi)容的學習能夠在數(shù)學思考以及經(jīng)驗積累等方面有更多的獲得辆毡。從這樣的學科育人的初衷出發(fā)菜秦,形成了如上兩情境三層次逐步遞進的教學設計。與大家分享舶掖,供大家參考球昨,請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