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思路把,網(wǎng)上的關于印象筆記的整理方法都是以資料為前提的.可是大腦并不僅僅用來記憶,現(xiàn)代人的大腦主要是用來思考的.人們把印象筆記作為外部儲存器,以此解放人類大腦的思考力.但是,所謂思考力這種東西,是和記憶密不可分的.舉個例子把,數(shù)學的九九乘法表和高等數(shù)學的基礎積分表的記憶,死記硬背記住的話對于計算是有很大幫助的,而假如只是放在印象筆記中,是沒有辦法做到這樣的.
結果,即使你收集的資料再多再牛逼,整理的方法再厲害,卻始終沒有轉化為生產(chǎn)力.甚至連記憶力也會下降.
目前我所找到的關于筆記類產(chǎn)品的使用中,只有幾個人的使用心得還算是可以的.
一個是陳華偉,小能熊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他用印象筆記和Forst APP和思維導圖來幫助記憶和考試.
其中,思維導圖是整理知識用的,印象筆記則是記錄文檔和作為私人Google使用,而Forst 則是作為監(jiān)督注意力使用的.所以,對于陳華偉來說,Xmind才是生產(chǎn)思想的地方,而印象筆記只是圖書系統(tǒng).
但是,對于我這種以創(chuàng)作文章,或者是寫小說為主的使用者.用印象筆記整理資料的需求并不大,用Xmind進行思維導圖的需求也不大.因為文章都是自己寫的,引用的部分也不多,那么怎么使用呢?怎么定義[第二大腦]呢?
我個人現(xiàn)在的方法是.和其他人的方法反過來.不把印象筆記當成是資料庫使用,而是作為連接知識點來使用,有一些軟件比如說像thebrain這種具有無限節(jié)點的思維導圖工具能夠有激發(fā)和連接思維的潛力.而我僅僅使用標簽和超鏈接功能即可.
文章當然也要寫在筆記中,但是自己要有記憶.同通過標簽和超鏈接標注文章,隔一段時間,通過標簽搜索的方式篩選文章,統(tǒng)一閱讀尋找共同點和特異點,繼而激發(fā)思維.這種方法是針對于以創(chuàng)造性為主的寫作者所使用的方法,而不是那種摘抄和歸納為主的作者所使用的方法.
如何正確使用印象筆記(Evernote)的標簽功能我是如何開始用印象筆記(Evernote)的跳昼? 一直保持使用印象筆記大概5年時間秀姐,從最開始用國際版的Evernote,到15年轉到印象筆記飞苇,且轉到印象筆記后一直都是高級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