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舊文灭必,從公眾號轉來
今日,特別想談談“母性”乃摹,一是源于很長一段時間我在深入連接與感受“母親原型”禁漓,二是昨天是我的生日,“母親”與“女兒”的雙重身份令我更多的聯(lián)想到“母性”孵睬,決定將之表達出來播歼。
新生命的誕生之日對于“母性”來說,至少有一個顯著的生理意義——成為母親,女性內在的激素分泌會天然產(chǎn)生“母性”本能秘狞,不過此生物性本能僅維持于有限的一段時期內叭莫。
這意味著對很多女性而言,“母性”并非一直具備或與生俱來烁试,的確是需要經(jīng)過持續(xù)不斷的連接與學習才能獲得雇初。
這同時也是多數(shù)新手母親內在焦慮的來源,來自主流文化與外界的評判减响,似乎成為母親就必然開啟了“母性”的功能靖诗,如果達不到類似的標準,則可能被評判為不夠好或是差勁的母親支示,連帶女性本身的價值一起被否定刊橘。
另外對于新生命來說,亦是通過與母體的分離颂鸿,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來到這個世界促绵,通過“母性”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母性”對于養(yǎng)育本身當然很重要据途,可以說“母性”是個體內在“母親原型”發(fā)展良好時的自然呈現(xiàn)绞愚,但是否所有的女性或母親內在都會自然連接與發(fā)展出“母親原型”叙甸?又或者是否只能將“母性”加諸于女性或母親身上呢颖医?
這里,需要先澄清下“母性”和“母親原型”的概念:
“母性”:“母親”身上體現(xiàn)出的對子女的本能的愛和照護(這里的“母親”并不僅限于女性或者親生母親裆蒸,也可以是承擔主要撫養(yǎng)功能的人物)熔萧;
與“母性”相對應地另一個概念“父性”,則是特指一種有界限僚祷、規(guī)則感以及力量感的角色特質(這類角色一般為父親或者具備父性特質的人物)佛致。
在心理學的視角中,人們談論“母性”或“父性”時辙谜,更多是在說具備母性特質或父性特質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此環(huán)境可以是單個或一些人物提供俺榆,也可以是外在環(huán)境的階段性呈現(xiàn))。通常個體的成長會經(jīng)歷一個從“母性”到“父性”装哆,最后到“自性”的發(fā)展過程罐脊,即榮格學派所提出的核心理論“自性化“的歷程。
而“母親原型”的概念也來源于榮格學派的理論蜕琴,是一種喚起人類集體無意識深處關于“母親”意象的連接與感受萍桌。
不知道當提到“母親”這個詞時,你的內心深處涌起的感觸是什么呢凌简?
“母親”——偉大上炎、無私、奉獻雏搂、溫柔藕施?
“母親”——操勞寇损、隱忍、憋屈裳食、抑郁润绵?
“母親”——強勢、堅強胞谈、偏執(zhí)尘盼、自私?
……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種基本的“母親”意象烦绳,代表著我們與“母親原型”能量的連接關系卿捎。不過榮格學派認為所有的原型同時具有兩面性,也就是“母親原型”還可能存在正性面與負性面径密,其中負性面稱之為“陰影面”午阵。
當我們與正性的“母親原型”連接時,所展現(xiàn)的即是“母性”特質享扔,那是一種溫暖底桂、接納、滋養(yǎng)與呵護的涵容功能惧眠。此時的母愛是全然給予卻不求回報的籽懦、是理解性的支持卻不評判的。
其對立的陰影面則是自我犧牲氛魁、委屈暮顺、抱怨的被動角色,又或者是情感疏離秀存、強勢捶码、剝奪、挑剔與評判的掌控角色或链。此時的母愛常常令接受者感受到有條件惫恼、被索取、被忽略抑或是彼此需求沖突所引發(fā)愧疚感下的吞噬與脅迫澳盐。
一旦“母親原型”陷入陰影面祈纯,母愛對于雙方而言或許都是沉重的。在這種能量中的母愛已背離了“母性”的特質洞就,精神分析將其視為“制度化的母性”盆繁,它不再出于本能,而是一種被制度或文化束縛下的產(chǎn)物旬蟋,一種被扭曲的“母親原型”油昂。
“母性”在這樣的語境下成為一種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成為相夫教子的功能性存在。“母性”角色隸屬于某一個家庭或另一個個體冕碟,卻唯獨不是女性本身拦惋。
成為母親要么意味著犧牲了自我的獨立身份,隱忍安寺、委屈厕妖,看似盡全力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同時也無意中將自我未實現(xiàn)的愿望投注到孩子身上挑庶;要么“遠離”孩子言秸,將母親的功能交予他人,以回避內在巨大的陰影面帶來的沖擊迎捺。
不論哪一種举畸,以上都是“母親原型”的陰影面未被接納與整合時,以破壞性的方式禁錮住了“母性”凳枝。
在榮格學派的理論中抄沮,女性(或者擁有母性功能的群體)內在均存有“母親原型”的正性面與陰影面。
如果過于強化正性面岖瑰,“母性”被作為一種單一的價值評判付諸于女性身上叛买,尋求一種唯一的近乎完美的“母性”存在,被壓抑至陰影的部分就會以同等能量的方式喚起蹋订,以尋求被扭曲的心靈動力的整合率挣。
因此,當主流價值觀不斷呼喚完美辅辩、無條件付出的母愛時难礼,未被允許的陰影面必定暗流涌動娃圆,進而成為當下時代的特征玫锋,焦慮、委屈卻無奈的母親讼呢、被掌控的不斷向外逃的父親以及陷入沖突與迷失的孩子撩鹿。
很多人困惑為何現(xiàn)在的孩子抗壓能力那么差,抑郁悦屏、自殘节沦、焦慮等問題頻發(fā),特別是出現(xiàn)癥狀的家庭父母础爬,他們不解當年的自己都依然能堅強甫贯、樂觀的成長,現(xiàn)在的孩子條件好了這么多看蚜,怎么更脆弱了呢叫搁?
也許這個問題的源頭之一,也存在“母性”這里。新生命的成長渴逻,在很長一個階段疾党,起碼成年之前,均需要接受“母性”的滋養(yǎng)與賦能惨奕,如同植物需要陽光雪位、雨露才能具備生長的條件。
當我們的物質不再匱乏梨撞,孩子接受的教育與資訊也更加多元化以后雹洗,必然會尋求更多精神層面的完整,實現(xiàn)內在心靈實相的“母性”卧波,可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卻與社會形態(tài)的轉型不相均衡队伟。
如今的家庭結構,小家庭的養(yǎng)育模式幽勒,與“母性”相關的社會資源相對過往的年代越來越少嗜侮,更多的教養(yǎng)責任被積壓在母親身上,如果母親自身是匱乏與禁錮時啥容,被喚起的更多是“母親原型”的陰影面锈颗,此時,原本要提供滋養(yǎng)功能的“母性”缺失了咪惠。
當然击吱,還有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前文提過遥昧,“母性”并不僅限于母親一個人覆醇,如果個體成長依然可以連接到其他層面的“母性”——例如以往年代鄰居大院式的集體生活,同伴與群體間的陪伴與支持炭臭;與土地永脓、綠樹等大自然的連接、夏夜天空中浩渺的星辰與宇宙鞋仍,來自生態(tài)環(huán)境或感受更大存在的體驗……
這類同樣可以象征滋養(yǎng)與連接的“母性”功能常摧,對于個體的成長也是很重要的心理養(yǎng)分,這是過往的年代曾經(jīng)相對富足的外在“母性”支持威创。
很可惜落午,當代的社會資源在這方面卻是匱乏的。
不過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們正在致力于將生態(tài)肚豺、社會與心理跨領域的連接與探究溃斋。一項丹麥的大規(guī)模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在綠色空間附近長大的孩子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可降低15%至?55%吸申,由此得出綠色的童年生活有助于提升成年后的幸福感等相關性結論梗劫。
在我的個案中寞奸,常常也會聽到一些原本感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的來訪者,當連接其內心深處對于生命的渴望時在跳,TA們會不約而同的描述曾經(jīng)在成長經(jīng)歷中體驗過與大自然連接時的美好回憶枪萄,內在被那些畫面喚醒時觸發(fā)生命力的希望與力量感。
如果“母性”不被工具化猫妙,養(yǎng)育沒有賦予過于沉重的責任或意義瓷翻,女性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中解脫,看到與允許心靈的陰影割坠,連接與接受“母親原型”被壓抑的部分齐帚。那么,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將兩股能量調和成完整的一體彼哼,不再陷入自身的匱乏與禁錮之中对妄,實現(xiàn)真正豐盛、富足與圓滿的“母性”敢朱,此時的“母親原型”釋放的能量即是慈悲剪菱、慷慨、涵容拴签,本自具足的給予并滋養(yǎng)所有生命的成長孝常。
和你一起用心理學的角度看世界
作者|趙昕
來源|公眾號照心心理(zhaoxin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