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理想課堂的“六度”及“三境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想課堂一定包含了“六維度”,即參與度欺税、親和度、自由度揭璃、整合度晚凿、延展度和練習度,以及“三境界”塘辅,即“落實有效教學的框架”晃虫、“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nèi)在的魅力”,以及最重要的“尋求知識扣墩、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哲银。下面我們看朱永新老師如何細說。
理想課堂的“六維度”
參與度
即學生的全員參與呻惕、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荆责。如果課堂上沒有學生的參與,那么學生的思維很難被激發(fā)亚脆。
我們主張做院,在一般的課堂上,學生發(fā)言與活動的時間不能少于1/2濒持。
親和度
即師生之間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键耕。
吉爾?哈德斐爾德(Jill Hadfield)在《課堂活力》一書中說:“班級里可能充滿了歡樂、友誼柑营、合作和渴望屈雄,也可能是沉默、不快官套、矛盾和敵意酒奶。”
前者無疑是親和度高的表現(xiàn)奶赔,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惋嚎。
自由度
即我們在學習方式上更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
現(xiàn)在有些課堂猶如軍營站刑,強調(diào)的是鐵的紀律另伍,學生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绞旅,少了一些輕松摆尝,少了一些幽默愕宋,少了一些歡聲笑語,少了一些神采飛揚结榄。
尤其是要求學生齊聲回答,不允許交頭接耳囤捻,不允許與老師爭辯等臼朗。這無疑是給學生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套上了枷鎖,是一種不良的課堂生態(tài)视哑。
整合度
即整體把握學科知識體系。
整合度不高的課堂教學,往往將完整的知識變得支離破碎,如語文老師把字、詞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分割出來究反;歷史老師把事件從時代背錄中游離出來,學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識黍氮。
練習度
即學生在課堂上動腦滚秩、動手攀痊、動口的程度。
根據(jù)維果茨基的理論,學生是通過與教師、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蛔糯、模仿脖镀、體驗,在互動中學習翅溺,在活動中學習的优幸,學習的效率與成果如何,取決于學生在互動與活動過程中能否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能動器官褪猛。
所以网杆,一堂好課不在于它有條不紊,不在于它流暢順達,而在于它真正地讓孩子思考和實踐碳却。
延展度
即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延展队秩,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
當生活成為教與學的內(nèi)容昼浦、當社會成為廣闊的課堂馍资,生命就能在其中得到進一步舒展與綻放,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关噪。
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
理想課堂的“六度”迷帜,主要側(cè)重于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評測課堂;而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色洞,則是側(cè)重于從教師的教學過程反思課堂。
第一重境界:落實有效教學的框架
第一重境界是“落實有效教學的框架”冠胯,其主要特點是:“講效率火诸、保底線"。
教學框架的作用是幫助教師理解荠察、規(guī)范課堂置蜀,它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工具。
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基礎上悉盆,我們提出了由五個部分組成的理想課堂有效教學框架:
一是教師備課階段對教材和學生的解讀盯荤。
二是確定教學目標,將其分為三類目標:
A類是基礎性焕盟、階梯性目標秋秤;
B類是核心目標,課堂教學重點要教學的內(nèi)容脚翘;
C類是附著性灼卢、拓展性目標,即思想来农、情感鞋真、價值等,以及針對不同學生的個別化目標沃于。
三是有明確方向的預習作業(yè)(預習是學生獨立學習的機會涩咖,不應只是為課堂教學做一些準備工作)。
四是有嚴謹?shù)慕虒W板塊繁莹,這一方面要求教師將課堂清晰地劃分為若干板塊檩互,注明每個板塊要解決的目標及可能需要的時間,在講究必要的節(jié)奏咨演、方式靈活多樣的基礎上盾似,讓每一分鐘都有所計劃、富有成效;另一方面則要求教師真正確立“教為學服務零院,讓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溉跃,列出學生的學習清單。
五是教學反思告抄。這個框架的基本流程仍然繼承了傳統(tǒng)的“目標——策略——評估”的教學基本過程撰茎,但在兩個地方有所創(chuàng)新:
一是在框架中特別強調(diào)了以精確目標為課堂教學統(tǒng)帥;
二是流程從備課開始打洼,全程確保學生個體的獨立完整的學習過程龄糊。
所有的教學框架都會有機械煩瑣之處,對于理想課堂第一重境界中強調(diào)的有效教學框架募疮,許多教師一開始都不適應炫惩。
不過,與所有教學框架一樣阿浓,新教育理想課堂有效教學的框架也是為了保證教學的底線與效率他嚷。
教師若熟練掌握,就能夠簡單確保教學底線芭毙,同時讓課堂井然有序筋蓖、效率倍增。
第二重境界: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nèi)在的魅力
第二重境界是“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nèi)在的魅力”退敦,其主要特點是:"講對話粘咖、重品質(zhì)”。
這里所講的“知識”侈百,不只是教材上的知識瓮下,更是教材之外的相關(guān)知識;不是堆砌的靜態(tài)知識钝域,而是在不同背錄下的動態(tài)知識唱捣。
這里所講的“發(fā)掘”,是指從提問到解答的完整過程网梢,即探索中的發(fā)現(xiàn)和探索后的重現(xiàn)震缭,既指方法又指方向。
這里所講的“魅力”战虏,一方面是指知識對師生智力上的吸引與挑戰(zhàn)拣宰,另一方面則指學生在教師的引領(lǐng)、陪伴烦感、協(xié)助巡社、督促下探索,不僅習得相應的技能手趣,更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晌该,其核心是智力挑戰(zhàn)肥荔、思維訓練。
由此可見朝群,發(fā)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的內(nèi)在魅力燕耿,就是為了真正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姜胖、文本三者之間的深入對話誉帅。
通過人與知識(世界、文本)的對話右莱、人與他者(教師蚜锨、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慢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亚再,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容器,而是被興趣指引晨抡,被樂趣激發(fā)氛悬,主動進行探索性的學習;
教師不再是隔在學生與知識之間的“二道販子”凄诞,只是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識簡單地轉(zhuǎn)交給學生,而是知識和學生之間的一座橋梁忍级,甚至是和學生一起沿著“問題——知識——真理”的途徑進行一次科學探索帆谍,成為學生的同行伙伴。
第三重境界:知識轴咱、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第三重境界是“知識汛蝙、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其主要特點是:“講個性朴肺,求境界”窖剑。
如果說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更多地與知識有關(guān),那么戈稿,第三重境界則更多地與生活西土、生命相融。
在第三重境界鞍盗,知識不再是一個死的體系需了,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并在激發(fā)起師生的強烈反響后般甲,內(nèi)化為師生生活肋乍、生命的一部分。
此處的“共鳴”敷存,既有基于個體差異的個性體驗墓造,又有面對偉大事物產(chǎn)生的共鳴。這個階段的理想課堂,從知識的豐收轉(zhuǎn)換為生活的豐富觅闽、生命的豐盈帝雇。
這種轉(zhuǎn)換是在人擁有知識、習得技能之后谱煤,通過回望摊求、反思、頓悟而得以實現(xiàn)的刘离。此時的課堂教學室叉,不僅實現(xiàn)了知識及其背景的復現(xiàn),而且激活了師生橫向的生活與縱向的生命硫惕,實現(xiàn)了更高層面上的教育茧痕,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說的那樣,“教育就是引導‘回頭’即頓悟的藝術(shù)恼除∽倏酰”
理想課堂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整個課堂教學理論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豁辉。如果說早期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課堂教學理論強調(diào)的是知識的學習令野,那么以杜威為代表的課堂教學理論強調(diào)的則是社會生活,而后現(xiàn)代課堂教學理論更重視生命的體驗徽级。
我們認為气破,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餐抢。三者的共鳴现使,最終將在教師與學生的存在中呈現(xiàn)。
六維度和三境界旷痕,如經(jīng)線和緯線碳锈,編織出新教育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的理想課堂欺抗。
如今售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知識獲取的渠道越來越多元绞呈,課堂的時空越來越廣闊团滥,課堂的個性越來越強。
構(gòu)筑理想課堂报强,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灸姊,我們一直在路上。
本文作者:朱永新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秉溉,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力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學術(shù)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