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分析 ? ?探究
——《中國班主任研究(第二輯)聚焦班主任發(fā)展》讀后感之四
武義縣熟溪小學藍美琴
在前面讀的幾篇文章中,今天讀的這篇——《認同危機何以發(fā)生——基于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思考》是我在文中畫下橫線藐鹤、打上☆較多的一篇蹭沛。為什么呢?我太多的認同與贊賞送淆。本文作者張聰税产,跟張博士認識與北京工商附屬的第二屆鄉(xiāng)村班主任論壇上,主辦方為他安排了兩個位置,一個在我的邊上辟拷,我們就這樣加了微信撞羽。坐下沒多久,他發(fā)現前排還有一個位置寫著他的名字衫冻,于是坐到專家席上去了诀紊,我們的認識是這樣有緣。此后可以說在微信里的交往不多隅俘,可是每每有新作發(fā)表邻奠,他總記得發(fā)一份給我學習,或者是自己認為好的文章也會傳一份給我为居。最讓我感動的是第九屆中國班主任圓桌論壇這件事情碌宴,他也把會議通知發(fā)給了我,這讓我非常感動蒙畴,我內心是很想去參加的唧喉,還約了劉茜,希望能一起去忍抽,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八孝,雖然提交了論文,但最終沒有去成鸠项。因為論文提交有點遲干跛,所以我選擇悄悄寄過去,沒有跟張博士打過招呼祟绊。第二天楼入,張博士在微信里說:“藍老師您好!論文已收到牧抽,感謝支持嘉熊!遺憾的是這次武義無人參會⊙锸妫”其實我內心是很想去的阐肤,但六月面臨期末考試,加上兩萬字的個人成長敘事沒有完成讲坎,加上華東師大的講課孕惜,加上六月份面臨期末考試,還有路途的遙遠讓我打了退堂鼓晨炕。當我把自己的擔心告訴張教授時衫画,他說,如果學校能支持瓮栗,杭州到長春的航班還是不少的削罩。之后瞄勾,他又一次跟我確定,問我能不能去參會弥激,他對一線班主任的真誠與未能參會的后悔一同印在我的心里进陡。
一、理論學習:對話四種認同危機
在沒讀這篇文章之前秆撮,可以說班主任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學生認同這個問題四濒,我真的沒想過,只有班主任認不認同學生职辨,學生還要認同班主任嗎盗蟆?長期以來,我們形成的思維定勢是學生無原則的聽從舒裤、服從班主任喳资,沒有想過他們對班主任工作的趨同、認同問題腾供。張博士說仆邓,是否能夠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是班主任有效開展工作的前提性問題伴鳖,也是建構現代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节值。然而,“認同”本身就是一個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復雜過程“非認同”現象常常出現并總是有著深刻的現實原因榜聂。在班主任的工作境況中搞疗,有來自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非認同現象讓本來就讓人焦頭爛額的班主任工作更加如履薄冰须肆,在這其中匿乃,來自學生的認同尤為關鍵。
班主任日常工作復雜而瑣碎豌汇,如果僅僅是瑣碎幢炸,我們肯付力氣去做就好了,而事實上拒贱,班主任每天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宛徊,下班后可能還有來自活生生的家長的很多“訴求”,這種復雜柜思,有時會讓人有一種操碎心的感覺岩调,教育是沒有那么簡單的,擔任過班主任的老師我想都會有此體會赡盘,特別是在面對家校合作不和諧的時候挤忙,這種鬧心赢赊,真的會有想辭了不干的念頭索抓。每周甚至每天都有來自學校的上情下達,又要面對學生個體的下情上傳宅倒,還要不斷接受來自家長的教育訴求,有時候真的忙的像文中所說的那樣失去了反思卓嫂、省察的時間與契機榔昔。文章按照學生認同意愿與后果識別這兩個維度,將學生的認同危機劃分為抵制型定硝、失信型皿桑、假意型、旁觀型四種類型蔬啡,并分別對四種類型的認同危機進行特質描述與危害分析诲侮。
抵制型危機與失信型危機屬于外顯型危機,抵制型危機的外顯特征為拒不接受班主任對班級日常生活的教育活動箱蟆,而且言語上頂撞沟绪、行為上抗阻,極易在班級內傳播并感染其他學生空猜;失信型危機外顯型特征表現為對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绽慈、方法、成效不再信任辈毯,甚至一度出現對班主任工作的失望坝疼、厭惡等不良情緒。這兩種類型的危機共同點在于都容易被班主任谆沃、學生及其他學科教師發(fā)現钝凶,結果能引起班主任的注意,促使班主任及時解決相關為題管毙,積極腿椎、妥善面對來自學生的訴求。
假意型和旁觀型危機屬于內隱型危機類型夭咬,這兩種認同危機很容易蒙蔽班主任對學生成長的精準識別啃炸,很多嚴重的教育問題、關鍵的教育事件也往往與這些內隱型的認同危機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卓舵。那些對班主任工作“假意認同”的學生南用,也難以在很長一段事件內獲得來自班主任的教育,其自身的生命成長也將難以真正實現掏湾。而其實裹虫,這樣表面聽從、服從內心卻抗拒的學生在一個班級里往往或多或少都有存在融击,學習上表現為假用功筑公,班主任在的時候很聽話,一旦離開了班主任的視線就往往會出問題尊浪,是非常讓人擔心的匣屡。旁觀型學生所表現出的不合常規(guī)的冷漠封救,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對班主任工作的抗拒,不僅難以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凝聚起班集體建設的合力捣作,反而分解了這種集體的力量誉结,正是這種消極、躲避的態(tài)度與行為上的旁觀拉開了自身與班級公共生活的距離券躁。表現在學習上也是無心無力惩坑,作業(yè)應付了事,如果加上家長在認識上有偏差也拜,極易引發(fā)心理問題以舒。據我的經驗,在一個班級中搪泳,這類學生往往是屬于家長對孩子缺乏心靈上的關愛稀轨,班級活動不參加的那類學生。
二岸军、緣由探究:基于發(fā)生機理的分析
學生緣何不認同班主任的工作奋刽?班主任工作的認同危機何以發(fā)生?讓我們帶著這兩個問題跟著張博士一同去探究艰赞。
“認同”一詞來源于拉丁文idem佣谐,即“相同”的意思。在哲學與邏輯學中方妖,identity常常被譯為“同一性”狭魂,即對于他者的自我確證、認識與追尋党觅。張博士主要從三個方面對認同危機的產生機理進行透視雌澄、分析。首先杯瞻,班級是一個結構嚴謹的“風險型社會”镐牺,對班主任工作的認同是一種風險性的確認。在現代班級的構建過程中魁莉,班主任總是扮演引領著睬涧、示范者的角色,但班主任能否更好地處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旗唁,能否建構起科學的班級制度畦浓,能否帶領班級全體學生走向優(yōu)秀的班集體,換言之检疫,班主任是否能承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讶请?這需要來自學生等不同主體長時段的檢驗。正是因為需要通過大家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屎媳,所以班主任的工作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秽梅、鮮明的風險性抹蚀,尤其是對于那些新組建的班級而言剿牺,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認同更是帶有必然的風險性企垦。在英國哲學家吉登斯看來,風險總是和信任交織在一起的∩估矗現代班級是一個結構嚴整的微型社會钞诡,具有鮮明的現代色彩,班主任總是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湃崩。班級生活是在班主任引導下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荧降、生成的,而信任恰恰是彌漫期間攒读、必不可少的黏合劑朵诫。我尤其欣賞用在此處的“彌漫”這個詞,信任在某種程度上看不見摸不著薄扁,卻又發(fā)生在班級日常的一樁樁甚至是一句句話中剪返,有時一句好好的話也會因為學生的傳聲不正而導致家長的誤解,甚至招來被投訴的風險邓梅;也會因為一件小事的處理不當造成家長脱盲、師生間的誤會,看似風平浪靜的班級生活日缨,卻其實是一不小心就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钱反,所以班主任工作不得不小心翼翼,也因此常常會引發(fā)焦慮匣距,而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又更加劇了學生對班主任工作認同的風險性面哥。
其次,師生關系是權衡認同危機的一個重要方面毅待。首先尚卫,班主任應該對自己與學生的關系進行正確的定位與研判。現代師生關系已經不再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史上的那樣刻意強調關系建構恩静,能否認可并贊同班主任的工作焕毫,成為度量教師、學生雙向成長的重要標尺驶乾,也成為一種理解現代師生關系的風向標邑飒。其實,撇開認可與危機级乐,師生關系對教育質量也有著之間的關系疙咸,好的師生關系就是好的教育。但是師生關系是師與生兩方面的問題风科,但人們總偏向認為在兩者的關系中撒轮,教師處于決定性的一面乞旦,但是現實也存在有些學生就是封閉自我走不進他心里的狀況,造成這樣結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题山,跟家庭環(huán)境兰粉、父母一定有關系。特別是那些性格很內向的學生顶瞳,不要說主動接近老師了玖姑,跟老師講話眼睛都不敢看老師,課堂上也基本處于不舉手的狀態(tài)慨菱。對于這樣的學生焰络,要處理好師生關系,是需要時間符喝、需要家長配合闪彼,更需要打開學生的心扉,有時一件事情沒講清楚可能就造成一個疙瘩結在心里协饲。師生相處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畏腕。
最后,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認同情感也直接影響他的認同依據囱稽。雖然在現實的班級工作中郊尝,很多卓越班主任在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班級生活的過程中,自身也擁有巨大的成就感战惊,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自然會發(fā)出對班主任工作的情感認同流昏。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課堂教學就不用說了吞获,早操况凉、眼保健操、課間文明各拷、用餐刁绒、午休、路隊烤黍、教室衛(wèi)生知市、課前準備等等等等,而更不可預估的是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速蕊。這當中甚至午餐菜分不均勻都會帶來學生的心情不高興嫂丙,這些小事日積月累就變成情感危機。
三规哲、理性判斷:淺析走出認同危機的策略
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認同危機的發(fā)生有著復雜而微妙的演化過程跟啤,這就需要班主任認真觀察、思考,做出理性判斷隅肥「妥啵“認同危機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斷裂,它標志著認同即將進入一個新的建構階段腥放,是新的認同形態(tài)的開始泛啸,認同作為一個過程,總是在認同——認同危機——新認同之間的螺旋式的運作之中捉片。對認同危機的審思與破解平痰,必須與來自價值認同的建構聯結起來,必須理性審視認同危機發(fā)生的根源伍纫、流變以及外散,在重塑班主任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公共精神并與學生融通情感昂芜、心理互認莹规、責任共擔以及身份轉換。在日常的班級生活中泌神,要讓學生明確自身在班級公共生活中理應履行的義務和職責良漱,超越僅僅為個人的私德行為,主動強化自身對班主任及其工作的認同欢际,不斷延伸認同的邊界母市。同時,班主任也應充分認識到损趋,學生對自身工作的不認同患久,甚至排斥,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郴氩郏現象蒋失。“成人世界對來自學生的排斥現象不應過度恐慌”桐玻,我們應“借助多方力量引導學生轉化甚至超越排斥篙挽,最終實現學生的理性認知與行動自覺,突破“抵制型”的認同危機镊靴。
這篇論文其實在我現有的水平下讀懂并把它聯系自己的工作日常實際進行總結還是有難度的铣卡,雖然列出了一堆新名詞,我還是用不到寫作中去偏竟,還有待慢慢消化煮落、吸收、轉化苫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