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完了久負盛名的《非暴力溝通》。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诉探,我曾期待過兩個問題的解答沈撞。第一,如何才算與人真誠溝通碍脏?第二,如何與自己和解。
相比較于實用性的指南准潭,這本書給出的更多是模型式的理論分析,且其中有許多潛在的假設都是過于理想化的域仇。盡管努力讀完了這本書刑然,我的問題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答。這本書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讓我們如何去掌控對話暇务,如何通過對話來實現(xiàn)我們的目的泼掠。更多的,這本書是在構建一種充滿愛與善意的交流方式垦细,而這種交流方式是以交流雙方都心懷愛與善意為前提的择镇。對于引言中浮夸的評價,自行忽略就好括改。
首先是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腻豌。也許是漢語的表達方式有別于英語的表達,書中的諸多案例讀起來嘱能,會有一股撲面未來的翻譯腔饲梭。例如,“是的焰檩。我真受不了自己憔涉!我竟然任她擺布!”析苫。誠然兜叨,英語母語的人也許確實會這樣說話,言語間的情感非常強烈衩侥。但是依我的一點愚見国旷,作為一本溝通類的書,在翻譯的時候茫死,結合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進行翻譯是非常有必要的跪但。不同的民族表達情感的方式必然是不一樣的,倘若不能結合民族文化的特點進行翻譯峦萎,原作者的想法便不能很好地傳達到讀者的心中屡久。比如忆首,中國詩詞的翻譯。在知道這些詩的的背景和所需要表達的情感的前提下被环,我們甚至都不能從英語翻譯中體會到作者的感情糙及,英語母語的人又怎么能讀懂這些詩呢?不過筛欢,也許詩詞翻譯的例子并不恰當浸锨,但我想我所想表達的觀點是可以從這里得到一些體現(xiàn)的。稍有些偏題了版姑,但翻譯對于讀者的閱讀體驗而言真的很重要柱搜。
回顧一下作者提出的思考模型: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具體實踐方式:循序漸進地提問剥险。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聪蘸,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之前曾看過的一種學習繪畫的方式。在剛開始學習臨摹的時候炒嘲,我們可以把被臨摹的畫作倒過來臨摹宇姚,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我們在繪畫的過程中加入自己腦海中原來形成的許多既定的但卻偏離我們真實觀察的固有認知匈庭。在實際的思考過程中夫凸,我們很多時候都戴著有色眼鏡在觀察。即便我們不曾說出口阱持,但是潛意識里的個人原則和價值觀都在驅使我們去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評價(評論)夭拌。克服內心深處的某些既定的自認為正確的觀點往往是非常困難的衷咽。再舉一個也許不那么準確的例子鸽扁,曾經考試的時候如果遇到一些在備考時遇到的難題,如果不巧忘記了解題的方法镶骗,但是依稀記得一點答案桶现,那么接下來的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對于答案的微弱記憶不斷地在心里刺撓著鼎姊,讓本就困難的分析變得更加困難骡和,最后掙扎著也許就還是按照記憶中的答案作答了。接下來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明確自身的需求相寇。使用“具體的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于溝通的順利進行是非常有用的慰于。當然,這個前提是我們擁有豐富的詞匯和清晰的思維才能進行清楚的表達唤衫∑旁“人們認為感受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種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佳励。我們常常會忽略自身的感受休里,或出于對自身形象的要求蛆挫,或出于對方的期待。而當我們習慣于忽略自身的感受時份帐,我們也容易忽略自身的需要璃吧。“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废境。實際上畜挨,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噩凹“驮”小時候常常被教育在外人面前應當要保持禮貌,保持克制驮宴,比如在餐桌上逮刨,即便遇上了自己很喜歡吃的菜也不能吃太多,應當要為別人考慮堵泽,要注意禮節(jié)修己。漸漸的,當別人與你分享一些東西時迎罗,尤其是面對拜訪的長輩的時候睬愤,也變得習慣于拒絕。常常覺得那些敢于表達自我的人很酷纹安,可一旦表達的機會放在自己的面前卻依然還是習慣性地放過了尤辱。最后是請求。這一點其實和明確自身的感受和需求是強烈相關的厢岂。關鍵也是在于需要清楚地明白的需求并能夠以清晰的方式表達出來光督。如果很明確自己的需求了,那么就勇敢地去表達出來塔粒。
作者認為在實踐中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循序漸進地提問來把握自己與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结借。直接提問誠然是最易于準確把握自己和對方的需求的。但是實際的交流當中卒茬,我認為直接提問并不一定總能得到你想要的回答船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自己沒有表達清楚的感受被對方準確把握時扬虚,我們心情會非常愉悅努隙,覺得對方“懂我”」缄牵回顧文章的例子中的提問荸镊,也許是作者處于寫作的需要把實際的交流內容進行了壓縮,許多都是在問一些貌似“顯而易見”的問題。依我的理解躬存,現(xiàn)實的交流中张惹,應該是在不斷傾聽的過程中去把握,然后當心里比較清楚對方的感受和需要的時候再進行提問岭洲,或者接著對方的話繼續(xù)陳述宛逗,讓對方明白我們明白了他們的需要。連續(xù)不斷的提問會給人一種被分析的感覺盾剩,這樣只會增加交流雙方的疏離感雷激,陷入分離療法所引入的那種困境之中。
總的來說告私,我覺得本書提出的“非暴力溝通”這種方法屎暇,更加適合作為我們自醒和了解自我的一種工具。
我們每天都在與不同的人交流驻粟,有些交流是非常愉快的根悼,有些則不然。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讓所有交流都以雙方覺得舒適結束蜀撑,但我們可以學會在回憶起某些不舒適的交流時自我調解挤巡,一方面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一方面為以后遇到類似的情形時考慮對策酷麦。而對于那些我們深愛著和深愛著我們的人矿卑,當我們的交流出現(xiàn)問題時,也許贴铜,可以借助非暴力溝通來解決問題和進一步升華我們之間的關系粪摘。不論是示弱也好瀑晒,坦誠交流也好绍坝,始終明確,我們面對的是我們愛的或者愛著我們的人苔悦。如此想來轩褐,我的第一個疑惑似乎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無需刻意用是否足夠真誠來約束自己玖详,保持足夠的禮貌和相互理解的態(tài)度對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交流已經是足夠的了把介。
對于自我的了解,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探索的課題蟋座。曾看到這樣的一句話拗踢,“在現(xiàn)代社會物質的海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向臀。身處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巢墅,難免也會有這樣那樣的需求和欲望。而欲望進一步催生了各行各業(yè)不同程度的內卷,即便并不快樂君纫,我們依然被挾裹著參與其中驯遇。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感似乎與日俱增蓄髓。人為什么害怕孤獨叉庐?羅翔老師說,“因為人在獨處的時候会喝,總是會聽到心靈深處的聲音陡叠,這個心靈深處的聲音會不斷地逼問你,你這一生到底想干嘛肢执,你怎樣活著才是有意義的匾竿。當這個聲音不斷地逼問你的時候,你會覺得煩躁蔚万,你就會覺得焦慮......只有當你真正能夠回答心靈深處的那種追問岭妖,你才能夠享受這種獨處,享受這種寧靜反璃£腔牛”然而,我們到底要如何去回答內心的這種追問淮蜈?如何去追求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斋攀?這些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還沒有答案。但我們可以常常問一問梧田,我們到底在追求什么淳蔼?我們到底是因為什么而不快樂?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裁眯?一點點地去探尋內心深處的渴望鹉梨,一步步和內心深處的自我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