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事秀。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野舶。歡迎大家關(guān)注易迹,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平道,可以留言討論睹欲。
今天學習《論語》八佾篇第十五則。
1、原文
子入大(tài)廟窘疮,每事問袋哼。或曰:“孰謂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闸衫?入大廟涛贯,每事問∥党觯”子聞之弟翘,曰:“是禮也〗拘铮”
2稀余、傅佩榮譯文
孔子進入周公廟,對每一項禮器與擺設都要發(fā)問趋翻。有人說:“誰說這一位鄹邑的年輕人懂得禮呢?他在周公廟里什么都要發(fā)問滚躯。”孔子聽到這種批評嘿歌,就說:“問清楚行禮的細節(jié)掸掏,這就是禮啊宙帝!”
“大廟”即魯國的周公廟丧凤,周公廟的擺設形同天子宗廟,祭祀時基本的禮儀也與天子一樣步脓≡复“事”即所看到的一切,包括禮器與擺設靴患。
孔子當時已經(jīng)以“知禮”聞名于世仍侥。孔子幼時就常模仿大人的祭祀鸳君。別人對孔子進入太廟什么都發(fā)問十分疑惑农渊。他則認為,問清楚行禮的細節(jié)或颊,也是禮砸紊。換句話說,每事問囱挑,就是禮醉顽。每一樣擺設,每一樣禮器平挑,都問清楚它的用途游添、來源和背后的故事系草,行禮時才會傾注真誠的情感。
3唆涝、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孔子的父親是定居在鄹城(即現(xiàn)在的山東省鄒城市)悄但,所以“鄹人之子”指的是孔子。因為孔子進入太廟協(xié)助舉行禮儀的時候石抡,事無巨細都要詢問檐嚣,所以別人會覺得說這是孔子并不知禮的表現(xiàn)。而孔子面對別人的質(zhì)疑啰扛,只淡淡地回了一句:這種表現(xiàn)就是禮的表現(xiàn)嚎京。我們都知道,孔子對禮是極有研究的隐解,但他還是會很詳細地問問題鞍帝,表明了一種恭敬、謹慎的態(tài)度煞茫。這種恭敬帕涌、謹慎,就是禮的一種精神實質(zhì)续徽。同時蚓曼,其實“每事問”也表明了孔子的一種謙遜的胸懷,并不因為自己的知識而自滿钦扭,仍然認為自己還有所不足纫版。永遠抱著一種“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法,才是對待一切知識的正確姿態(tài)客情,我們都應該向圣人學習其弊,多問、多思膀斋。
4梭伐、弘丹學習心得
這段話蘊含了很多道理,不僅僅是關(guān)于禮的仰担,也可以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糊识,行為處事的。
首先惰匙,從禮方面來解讀技掏,從傅佩榮老師的注解知道,每事問项鬼,就是禮。而一般人可能理解劲阎,禮儀就是一種儀式绘盟,一個過程,你知道知道用什么禮器以及禮器怎么擺放就是知禮了。這樣的人可能擺放了上千次禮器龄毡,但他依然不知道為何要用這種禮器吠卷,這種禮器這樣擺放的緣由是什么。這樣的人就是“知其然沦零,不知其所以然”祭隔。而孔子認為,禮不僅僅是知道這些細節(jié)路操,更要知道禮器疾渴,擺設的用途,來源和背后的故事屯仗,這些就是禮的一部分搞坝。
從學習態(tài)度上來理解,孔子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魁袜,也做到了他自己提倡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及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桩撮。也反映了他的虛懷若谷》宓孔子當時已經(jīng)以“禮”聞名于世了店量,一般這樣的人的做法,就是看看別人禮器擺得對不對鞠呈,而抹不開面子去問為什么要這么擺設垫桂。
從處事行為方面來說,孔子是知行合一的粟按。他也在踐行自己提出的思想诬滩,他認為禮儀的本質(zhì)是真誠的情感,所以他去了解禮器擺設背后的故事灭将,他推崇“不恥下問”疼鸟,所以,他會放下面子去問這些細節(jié)庙曙。
5空镜、都市隱居人解讀
子入大廟,每事問捌朴∥庠埽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砂蔽,每事問洼怔。”子聞之左驾,曰:“是禮也镣隶?”
這段話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极谊。
一種比較簡單,也比較客氣安岂∏岵孔子初次進太廟,每一件事都要先問一下域那。旁邊有人就議論:“誰說那個鄹邑來的小子知道禮儀的咙边?進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問次员“苄恚”孔子聽說了,說:“這就是對禮表達敬意了翠肘¢苁”
另一種就比較不客氣了。因為魯國僭禮問題比較嚴重束倍,太廟中也許有許多不應該陳設在諸侯太廟中的東西被丧,比如前面說到的八佾、雍禮可能用到的器具绪妹∩穑孔子進太廟,看到這些僭禮的問題又不好直說邮旷,只能假裝每件事都問個緣由黄选。大概太廟的人給問煩了,抱怨了一句:“誰說那個鄹邑來的小子懂禮儀的婶肩?他跑進太廟办陷,每件事都要刨根問底÷杉撸”孔子聽到了民镜,說:“這些都是該有的禮儀嗎?”
第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孔子“溫良恭儉讓”的形象险毁。但孔子第一次進太廟時年齡應該不大制圈,有知識,應該也有點火氣畔况,用第二種解釋鲸鹦,能得到一個更活潑更生動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