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一線帶營工作以及與家長的溝通中咖楣,我發(fā)現(xiàn)作為家長總是特別積極地去教、提醒、糾正孩子禁炒,但是往往效果卻適得其反而咆。
這樣的方式下,孩子并沒有從內到外變得更好幕袱,變得更符合我們的要求暴备。反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xiàn)越來越難處理的問題们豌。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涯捻,麻煩和挑戰(zhàn)更大。
我們不遺余力地在教望迎,但效果總是不好障癌。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里有一個誤區(qū)辩尊,包括我自己在最初做媽媽的時候涛浙,都會認為家長的天職就是要不斷地去糾正孩子厂镇,不斷地讓孩子變得更好匪燕。
但是突然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在自己的這個方法之下,孩子好像變得越來越掩飾自己姿搜,越來越對自己不是很自信胸墙。
這讓我開始警醒自己的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我注。
心理學揭示的真相是:
"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決定了他的行為迟隅。人并不可能從外在的行為上去塑造但骨、去決定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而是他有怎樣的身份認同智袭,決定了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奔缠,決定了他有怎樣的行為。"
實際上從出生到青春期补履,一個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不斷地進行身份同一性的建構添坊,也就是建構“我是誰”。
如果一開始我們不斷地去糾正箫锤、去提醒贬蛙,甚至在糾正、提醒谚攒、教授的過程中無意識地帶出比如:“你很笨”“你很慢”“你很調皮阳准、搗蛋”“你很……”“你是一個……的人”這樣的信息。
如此我們在孩子生命最早進行身份認同馏臭、建構的時候野蝇,就去幫他定義或者是貼標簽讼稚,這些負面消極的信息就將成為他身份認同的重要部分。
那么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慣性的模式绕沈,
為孩子的身份認同植入正面積極的信息呢锐想?
一位媽媽和她5的孩子的故事是一個十分清晰的案例。
有一天早上乍狐,她被孩子搖醒赠摇,孩子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媽媽快醒醒浅蚪,仙女送給你的一個禮物就在你的枕頭底下”媽媽還沒有睡醒藕帜,她順著孩子說的方向伸手去摸,從枕頭底下摸出了半張一塊錢惜傲。
一元錢被撕成了兩半洽故,媽媽涌現(xiàn)出很多的念頭:我是不是該抓住這個機會教會孩子金錢觀?……
但是這位媽媽是一位非常有覺知盗誊、有意識的媽媽时甚,她看到了自己頭腦中的這些念頭,看到了自己想要去解決這些所謂的問題的念頭哈踱。
但她把它們暫時放到了一邊撞秋,選擇基于當下對孩子表達。
她對孩子說:“媽媽特別感謝你的慷慨嚣鄙。你只有一塊錢,但是你把它貢獻了出來串结⊙谱樱”“同時我還要感謝仙女的高尚和公正,你做到了明察秋毫肌割,把一塊錢分享給了爸爸媽媽一人一半兒卧蜓。”
當媽媽如此表達把敞,孩子眼睛越來越發(fā)光弥奸,閃爍著光亮。
我們能夠想象孩子在那一刻奋早,她聽到媽媽這樣一個反饋盛霎,感受到的肯定是興奮和幸福。
這位媽媽的工作耽装,在我看來不僅是對自己內在的發(fā)生非常有意識愤炸、有覺知。同時她還很有意識地給孩子非常正向的身份的認知掉奄。
我們去看她用到的詞规个。“首先,我要感謝你的慷慨”诞仓,她定義孩子是一個慷慨的人缤苫。同時,她還用高尚和公正的品質去定義這個仙女墅拭,也就是定義這個孩子活玲。
如果一個人從小被這樣正向地去看見,去定義帜矾。那么他就會形成一種特別正向的身份認同翼虫,那當他有了這樣的身份認同之后,緊接著他就會出現(xiàn)這個身份之下的相應行為屡萤。
如果你定義孩子是一個調皮的孩子珍剑、你怎么這么煩人呀、你真的是好調皮呀死陆、你真的是好麻煩呀……那你就會發(fā)現(xiàn)招拙,接下來孩子就會不斷地就會出現(xiàn)這樣的行為。
你的這個定義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這樣的行為措译,但是相反别凤,如果你能夠看見孩子的特別閃光的特質,并且以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领虹、方式去定義它的話规哪,他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關于對孩子的看見塌衰,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提醒诉稍,就是我們千萬不要認為我們不斷地糾正孩子,提醒孩子就是父母的天職和責任最疆。這樣的方式實際上是對孩子的成長有損害的杯巨。
不用貶損的看法看待孩子,要積極地去看到孩子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努酸,并堅持用言語表達出來服爷。
我們在營期中也始終踐行著這樣的方式。7获诈、8天的營期并不長仍源,但是我們想要做的是借助每一次和孩子接觸的機會去表達對孩子的看見,讓他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人舔涎。
每一期營期結束老師都會給每一個孩子寫下在這個營地對他的看見和欣賞镜会。
比如一次營期里和兩個小女孩兒一起住,老師在去其他的寢室去巡查完回到房間终抽,發(fā)現(xiàn)昨天洗的衣服已經(jīng)放在了床上戳表。
其中的一個小女孩兒就對老師說:“老師是我收下來的桶至,我們洗澡的時候怕水淋濕,所以我們收下來放到了床上”匾旭。
老師覺得心里特別溫暖镣屹,并且去表達:“你真的特別善于去照顧你自己,還善于照顧別人价涝,你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對自己的生活的照顧管理者女蜈。”
“老師特別感謝你對老師這么貼心的照顧色瘩,和你們住在一起真好呀伪窖,原本以為老師會更多的照顧你們,原來老師更多的享受了你們的照顧居兆,你們真是老師貼心的幫手覆山。”
這樣的表達的方式是營地老師每時每刻都要學習和行動的泥栖。一個營期孩子來自于四面八方簇宽,有各種各樣的教育背景,家庭的背景吧享,孩子的行為方式也非常多樣魏割。
老師是不可能通過去說“不可以這樣……”“不能這么做……”的方式去促使孩子的轉變,而是更多地通過對孩子的看見钢颂、肯定讓孩子激發(fā)出更多更美好钞它、更友善的、更向著生命本質的真善美品質的行為殊鞭。
也許這種方式看起來會比較的慢须揣,起作用會需要我們有點兒耐心,但是我相信這才是最根本的讓一個人行為發(fā)生改變的方式钱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