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shù)子十過蚤蔓,不如獎子一長卦溢。”這是被中外教育家都承認的教育原則秀又。
在孩子犯錯誤時单寂,家長最需要冷靜,不妨換個思維方式吐辙,先幫孩子找出錯誤的根源宣决,與孩子一起分析前因后果,先說說孩子的優(yōu)點昏苏,再批評或找出以后解決問題的方法尊沸,讓孩子看到自己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不犯錯誤的能力,更有信心去戰(zhàn)勝自己贤惯。
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曾做過一個實驗洼专,他把參與者分成四個等組,在四種不同誘因中完成任務救巷。第一組為表揚組壶熏,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揚和鼓勵;第二組為受訓組浦译,每次工作后嚴加訓斥棒假;第三組為被忽視組,不予評價只讓其靜聽其他兩組受表揚或挨批評精盅;第四組為控制組帽哑,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不予任何評價叹俏。結果工作成績是前三組均優(yōu)于控制組妻枕,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明顯優(yōu)于忽視組,而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上升。這個實驗表明:及時對工作結果進行評價屡谐,能強化工作動機述么,對工作起促進作用。適當表揚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批評愕掏,而批評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評價的好度秘。這就是著名的“赫洛克效應”。
孩子也需要表揚饵撑,表揚要有正確的方法剑梳。
1.表揚不應以偏概全
孩子給你撓撓后背、幫你捶捶肩滑潘,這時只能說“你知道關心父母垢乙,你真孝順”,把他的這種行為表彰出來语卤,而不能說“你這樣做就是好小孩”追逮,孩子作業(yè)很認真,就只能表揚認真粱侣,而不能說他用功羊壹。
12歲的寧寧打靶時射中了靶心蓖宦。他的體育老師說:“真了不起齐婴,你有敏銳的視力,不愧是神槍手稠茂!”寧寧一聲不響地離開了比賽場柠偶。老師愣住了,原想鼓勵他睬关,不料反而讓寧寧沮喪诱担,老師頓時不知所措。
假如老師說:“這一槍真不錯电爹,擊中了靶心蔫仙!”只是對這一槍提出表揚,寧寧就會想:“老師并沒有希望我每槍都中靶心丐箩,我大可再試摇邦。”
這告訴我們:過分的贊美可能讓孩子感到虛假或有壓力屎勘。
把表揚作為一種方法激勵孩子上進施籍,是家庭教育中的經(jīng)驗之談,這就是通常講到的賞識教育概漱。能把表揚這種手法揮灑自如丑慎,恰如其分,則達到了賞識教育的藝術境界。有這樣境界的家長和老師鳳毛麟角竿裂,更多的人則需要在有意識的表揚中不斷摸索玉吁,企圖通過一兩次表揚就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是不現(xiàn)實的,家長需要有極大的耐心腻异。
一個孩子過生日時诈茧,6、7個孩子一起吃點心捂掰、玩游戲敢会,一切情況良好。母親為他們高興这嚣,決定給他們應有的贊美鸥昏。她說:“哎呀,孩子玩得多棒啊姐帚,你們的舉止簡直就是真正的天使吏垮!”
然而,過了一會兒罐旗,孩子們開始打架膳汪,糖果成了子彈,點心成了水雷九秀,蛋糕像雪彈一樣滿天飛遗嗽,整個家庭宴會仿佛正在遭遇一場浩劫。這位母親驚呆了鼓蜒,也開始傷心了痹换,她不相信這就是她剛剛贊美過的孩子。她自問:“贊美不再有益了嗎都弹?”
其實娇豫,這個結果不是媽媽的贊美造成的,而是贊美過度造成的畅厢。開始時的井然有序并不能表現(xiàn)出“天使”的高尚冯痢、自制和對別人尊重等優(yōu)秀品質。如果要表揚框杜,只能說“孩子們《祝你生日快樂》這歌唱得真棒”浦楣、“某某孩子知道先給別人蛋糕吃”、“某某孩子吃東西能夠不弄臟衣服”等實際表現(xiàn)霸琴,而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捧上天椒振。
孩子畢竟是孩子,即使是上了初中的學生梧乘,他們能夠有效自制時間也就是在30~40分鐘左右澎迎。所以庐杨,中學的課程表都是安排在40~45分鐘,大學的課程雖然有兩個小時的大課夹供,但中間也要休息一下灵份,讓學生的大腦稍事休息。
所以哮洽,一旦出現(xiàn)這種混亂填渠,家長一方面要反省表揚的尺度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理解鸟辅,教育活動中的有序和無序氛什,可能都符合孩子生理或心理的成長規(guī)律。理解了孩子的共性和個性特征之后匪凉,家長就能多一份寬容枪眉,少一些焦慮。
2.表揚要及時
當孩子達到父母的某一期待時再层,應馬上表揚才能有效果贸铜。因為這時的表揚是他最希望的,最能滿足他的自尊和個人價值的需要聂受。過一段時間再表揚蒿秦,對他心靈的觸動就不大了。
有個孩子常常臟兮兮的蛋济,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棍鳖。突然有一天,她早早地起床瘫俊,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鹊杖、整整齊齊,還主動幫媽媽做飯扛芽,一整天都沒有出去玩。這一天簡直無可挑剔积瞒,可是睡覺前川尖,她卻哭了。媽媽連忙問她為什么茫孔。
孩子說:“媽媽叮喳,你們難道沒發(fā)現(xiàn),今天我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嗎缰贝?”媽媽這才恍然大悟馍悟!原來自己忽略了孩子的表現(xiàn),沒有及時表揚孩子剩晴!
別說是孩子锣咒,就是我們大人也能感受到侵状,自己總是長時間地勤奮工作,卻總是得不到領導的表揚毅整,那是何等地失望叭ば帧?
3.表揚每一個微小的進步
轉化后進學生的金鑰匙就是表揚悼嫉,表揚獎勵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孩子來說艇潭,效果往往令人驚喜。一丁點的表揚戏蔑,都會點燃他進取向上的火花蹋凝。這些孩子在受到表揚時的反應通常是:“我還有優(yōu)點?”也許通過這一丁點的表揚总棵,就能讓他找回被人尊重的感覺仙粱,為他打開認識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大門。
越是經(jīng)常犯錯誤的孩子彻舰,受到的批評伐割、懲罰越多。一個心靈上滿目瘡痍的孩子刃唤,任何批評都是他可能預見并能應對的隔心。批評的話對他們來說已是見怪不怪—自尊心早已被老師、父母尚胞、同學踐踏得七零八落硬霍,批評、挖苦都使其麻木不仁笼裳,無動于衷唯卖。在批評面前,如果他們還有些自尊躬柬,表現(xiàn)出的可能就是憤怒拜轨。他們無法在學習成績方面讓人欽佩,自然就要做一些離奇古怪的事引起別人的注意—否則就太寂寞了允青。
4.非語言的表揚可能更傳神
表揚不一定是語言橄碾,肯定、信任的微笑颠锉,慈愛的目光法牲,豎起的大拇指,都會使孩子在期待中得到滿足琼掠。肢體語言雖然簡單拒垃,但卻蘊含情感,具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功效瓷蛙。
5.表揚悼瓮、獎勵以精神為主戈毒,不提倡物質獎勵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急得眼睛都紅了:“若考進前幾名谤牡,我就給你錢副硅,給你買名牌衣服!”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翅萤,方法卻該探討恐疲。因為這樣的做法會令孩子的學習目的轉向愛錢的功利主義,使孩子變得愛慕虛榮套么。學習如果不為理想培己,不為學知識,只圖獎勵胚泌,即使在短時間有所進步省咨,當獎勵兌現(xiàn)后,同樣會茫然玷室,失去進取的目標零蓉。
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作了一個專門的實驗穷缤。他讓大學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控制組敌蜂,在實驗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津肛,第一階段章喉,兩組都無獎勵;第二階段身坐,實驗組的人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秸脱,而控制組的人無獎勵;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部蛇,兩組都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摊唇,也可以繼續(xù)去解題。
結果搪花,第一階段表現(xiàn)相同遏片;第二階段,實驗組確實十分努力撮竿,控制組與第一階段一樣努力;而第三階段實驗組愿意繼續(xù)解題的人數(shù)很少笔呀,表明他們的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幢踏,可是,控制組則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xù)解題许师,表明他們的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房蝉。
這就告訴我們僚匆,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搭幻,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咧擂。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
精神獎勵最多采用口頭方式檀蹋,也可以輔以旅游松申、逛公園、舉行慶祝會等形式俯逾,或者買些文體用品等贸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