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捶朵,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疏遏,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提揍。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望畸冲。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嫉髓。
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邑闲。反之算行,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苫耸。
對于大多數來說州邢,個人的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
在這個階段,我們相信自己需要為他人負責——讓他人快樂是我們的義務褪子。
2)面目可憎
在這個階段量淌,我們發(fā)現(xiàn)骗村,為他人的情緒負責,犧牲自己迎合他人呀枢,代價實在很大胚股。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
在這個階段裙秋,我們樂于助人琅拌。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残吩,而不是出于恐懼财忽、內疚或慚愧倘核。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泣侮。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紧唱,但無法為他人負責活尊。與此同時,我們還意識到漏益,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蛹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