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錢》這本書里性雄,丹·艾瑞里從行為經(jīng)濟學的角度出發(fā)拂盯,介紹了一些人在處理金錢問題上的常見心理誤區(qū)蹦玫,以及應該怎么做才好烟馅。
第一個心理誤區(qū)是,忽視機會成本康辑。
有一個行為心理學上的實驗摄欲,是請參加實驗者決定,是要買一臺價格1000美元的音響疮薇、價格700美元的音響蒿涎,還是700美元的音響外加300美元的CD套餐。結果惦辛,選擇700美元音響加300美元CD套餐的人最多劳秋。
為什么會這樣?行為心理學家說,這是因為300美元的CD看上去更具體玻淑,獲得感更強嗽冒。因此,雖然其實一個人可以只花700美元补履,然后拿著剩下的300美元去買任何東西添坊,但大家還是選了套餐。
我們會忽視機會成本箫锤。在這個實驗中贬蛙,我們就忽視了用來買CD的300美元的機會成本,也就是它本來還可以用來做什么谚攒。
要破解這個心理誤區(qū)阳准,就要求我們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思考一項消費或者交易。
比如說馏臭,同樣一筆錢野蝇,還可以用來做什么?再比如括儒,可以更進一步把錢轉(zhuǎn)化為時間:這筆錢相當于多少小時的工作绕沈,或者多少個月的薪資。
機會成本是在有多個選擇的條件下帮寻,選擇A乍狐,所放棄B、C……的收益中的最大值固逗。
即放棄的機會中收益最高的項目才是機會成本浅蚪,即機會成本不是放棄項目的收益總和。
例如某農(nóng)民只能在養(yǎng)豬抒蚜、養(yǎng)雞和養(yǎng)牛中擇一從事掘鄙,若三者的收益關系為養(yǎng)牛>養(yǎng)豬>養(yǎng)雞耘戚,則養(yǎng)豬和養(yǎng)雞的機會成本皆為養(yǎng)牛嗡髓,而養(yǎng)牛的機會成本僅為養(yǎng)豬。
第二個誤區(qū)是:凡事都是相對的收津,因此我們會把不同商品或者同一件商品打折不打折的價格進行比較饿这。
這個誤區(qū)最常見的被利用的場景,就是商場和電商網(wǎng)站的各種打折撞秋。打折后的價格和原價的對比,特別容易讓我們沖動消費。已經(jīng)有不少人發(fā)現(xiàn)磷箕,其實商家會調(diào)高價格呻右,然后再打折。盡管如此,打折還是能激發(fā)起人的購買欲肌割。
正確的做法是卧蜓,看到一個特價時,不應該考慮原先的價格是多少把敞,現(xiàn)在買可以省下多少錢弥奸,應該考慮的是,實際上要支付多少錢奋早。
比如盛霎,買一件從1000塊降價到600塊的襯衫,并不是“節(jié)省了400塊”耽装,而是“花了600塊”愤炸。
這個誤區(qū)的另一個常見場景是,在買一個昂貴的東西時剂邮,往往就會對另一些沒那么貴的產(chǎn)品消費得很隨意摇幻。比如,當你花600萬買房子時挥萌,很容易就會覺得一臺5萬塊的電視也沒那么貴绰姻,順手就可以買了。
正確的做法是引瀑,對于比較大宗的消費狂芋,把各項費用分開來考慮。因為你會在購買大宗商品憨栽,比如汽車或房子時帜矾,很容易對相對便宜的其他物品放松警惕。所以屑柔,買房子歸買房子屡萤,家電是買家電。
此外掸宛,不要用百分比來思考死陆,當呈現(xiàn)給我們的資料是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現(xiàn)時,就花點功夫唧瘾,算出這個百分比實際上代表多少錢措译。100美元就是100美元,不論它是一筆1000美元消費的10%饰序,還是一筆一萬美元的1%领虹。
第三個思維誤區(qū)是:我們善于劃分,把錢分門別類求豫。行為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yè)名詞叫“心理賬戶”塌衰,指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诉稍。
人會建立不同的心理賬戶,把錢劃分為:工資最疆、獎金均唉、意外之財?shù)取D憧赡軙苄⌒氖褂媚愕墓べY肚菠,但是對獎金和意外之財舔箭,就可能像個富人一樣大肆揮霍,一點都不心疼蚊逢。
正確的做法是层扶,牢記一個簡單的原理:錢具有可替代性,也就是說烙荷,這一塊錢跟那一塊錢是完全一樣的镜会。當發(fā)現(xiàn)自己正在揮霍所謂特定類別的錢,比如獎金或者贏來的錢時终抽,必須暫停下來戳表,提醒自己:“這仍然是我的錢,錢就是錢昼伴,沒什么分別匾旭。”
第四個誤區(qū)是:逃避痛苦圃郊。
花錢會帶來痛苦价涝,所以行為心理學家曾經(jīng)給出一個有趣的建議,那就是吃飯不要AA制持舆,而是輪流買單色瘩。因為一個人買單承受的花錢之痛,要少于AA制下每個人承受的花錢之痛的總和逸寓。
但是花錢之痛也有它的好處居兆,因為它可以至少讓我們考慮一下這項消費的價值,以及花這筆錢的機會成本竹伸。它能讓我們在購買之前暫停一下泥栖,考慮是否該在此時花這筆錢。
但是佩伤,為了減少這種“花錢之痛”聊倔,設計付款機制的人用了各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晦毙,讓我們不要暫停生巡,不要考慮其他選擇,爽快地付錢见妒。比如孤荣,信用卡、各種快捷支付方式、一鍵下單等等盐股。
所以钱豁,行為心理學家會說,買東西時都用現(xiàn)金疯汁,可以極大降低你的消費牲尺。當然,現(xiàn)實中幾乎沒人能做到全用現(xiàn)金付款幌蚊。
第五個關于錢的心理誤區(qū)是:我們太相信自己谤碳。
在用錢時,我們會相信自己以往對價格的判斷溢豆、選擇以及反應蜒简。相信以往的決策,這會讓我們經(jīng)常犯下錨定漩仙、從眾等錯誤搓茬。
錨定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它指的是队他,人很容易被一個隨機給出的參照數(shù)字影響卷仑。心理學做過很多相關的實驗。比如麸折,事先給兩組參與實驗的人看不同的數(shù)字系枪,一組看到的數(shù)字大,另一組看到的數(shù)字小磕谅,然后私爷,請他們?yōu)橐粋€產(chǎn)品開價,看到大數(shù)字的一組膊夹,開出的價格會更高衬浑。他們之前看到的數(shù)字,就是錨定數(shù)字放刨。
很多產(chǎn)品所謂的建議零售價工秩,也是為了給出錨定價格。
正確的做法是:質(zhì)疑那些看似非常隨機的數(shù)字进统,明顯標出來的建議零售價助币,以及定價非常高的產(chǎn)品。
一款定價非常高的產(chǎn)品螟碎,真實目的很可能是為了賣后面那些相比之下沒那么貴的產(chǎn)品眉菱。丹·艾瑞里說:“當你看到一雙定價2000美元的鞋子,或者標價150美元的三明治時掉分,要特別擔心次高價格的鞋子或三明治俭缓】艘粒”
第六個誤區(qū)是:我們會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或可能失去的東西的價值。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稱之為“稟賦效應”华坦。當我們擁有了一樣東西之后愿吹,這樣東西在我們看來,就有了更多的價值在里面惜姐。
與之相關的還有一個名詞叫“宜家效應”犁跪。它指的是,因為有了我們自己的投入在里面歹袁,某樣東西在我們看來就有了更多的價值耘拇。比如,自己組裝起來的宜家家具宇攻,自己認為就要更好一些惫叛;自己動手做的手工板凳,其實質(zhì)量顯然不如工廠做的逞刷,但我們認為自己做的應該更貴更好嘉涌。
在買賣房子時也很容易產(chǎn)生這種誤區(qū)。正確的做法是:不要相信自己的房屋裝修的很好夸浅,因此將來賣房子的時候仑最,就認為自己房子的價格應該更貴。應該認識到帆喇,我們的品味很有可能只是我們的品味警医,別人或許有不同看法,因此不會給房子帶來價格增值坯钦。裝修本身沒什么不對预皇,只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裝修可能只是提高房子對我們而言的價值,對其他人而言未必如此婉刀。
第七個誤區(qū)是:我們很在乎公平性和費力程度吟温。
著名的最后通牒實驗,就說明了人對于公平性的重視突颊,很多時候是可以讓人做出損害自己的利益的決定的鲁豪。
最后通牒實驗最簡單的版本是,兩個人平白得到了100塊律秃,然后由其中一個人進行分配爬橡。如果理性地來看,即使分給另一個人1塊錢棒动,他也會接受這個分配糙申,因為反正是白給的。但是迁客,大多數(shù)情況下郭宝,在少于一定數(shù)額時——實驗者發(fā)現(xiàn)在每個國家這個數(shù)額都不同,分配都會被拒絕掷漱,因為另一個人認為不公平粘室。
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是,在高峰期打車非常困難卜范,這時候需要加價才能打到車衔统,當價格高到一定程度,有的人就會認為海雪,這不公平锦爵,因而拒絕再打車,寧肯走回家奥裸∠障疲或者即使付了高價,此后也會有一段時間拒絕使用同一個打車軟件湾宙,因為認為這個公司做事不公平樟氢。
再比如,平常一把傘只賣10塊侠鳄,雨天商家賣20塊埠啃,你會選擇淋雨還是選擇多掏10塊?
行為心理學家給出的建議就是:“不要糾結某樣東西的價格是否公平伟恶,只需思考它對我們值不值碴开。”如果你覺得值博秫,那就痛快付錢潦牛,不要糾結于自己是否受到了不公平對待。
除了公平性之外挡育,我們對某樣東西是否費了很多功夫的判斷罢绽,也會影響我們的認知。
舉個例子静盅,你的車壞了良价,你把它開到修車鋪去,如果師傅費了半天勁才把車修好蒿叠,你就認為自己的錢花得值明垢;但是如果師傅很快就把車修好了,你可能認為市咽,原來這么簡單痊银,憑什么要收我這么一大筆錢?
但是施绎,在修車人看來溯革,“知識和經(jīng)驗是有價值的”贞绳。修車人服務的價值,“并非來自我們看到的時間與心力投入致稀,而是來自他們一輩子發(fā)展自身專長所投入的時間和心力冈闭。”盡管看起來毫不費力抖单,但是在背后他們可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萎攒,才達到這種境界。否則矛绘,為什么你不自己稍微學習下修理手冊耍休,把自己的車給修了呢?
商界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货矮。所以羊精,有些廣告會強調(diào),自己的產(chǎn)品囚玫,經(jīng)歷了多少能工巧匠园匹、多少道工序才做出來;還有一些商家會把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流程給透明化了劫灶。因為裸违,可以通過透明化來表現(xiàn)自己多么費功夫。這些本昏,都是為了讓用戶產(chǎn)生錢花得值的感覺供汛。這個時候就要當心,不要被表面上的費工夫給騙了涌穆。還是要看產(chǎn)品和服務怔昨,最后到底好不好,對自己有沒有價值宿稀。
第八個在花錢方面的誤區(qū)是:我們會相信語言文字和儀式的神奇力量趁舀。
如果某樣東西消費的流程冗長、浮夸祝沸,我們大概就會為這個冗長浮夸的過程多付錢矮烹,盡管這些描述、過程和儀式可能并沒有給產(chǎn)品本身增添什么實際價值罩锐。
舉個例子奉狈,一瓶葡萄酒,如果只是簡單的包裝涩惑,拿到辦公室用一次性紙杯喝仁期,我們可能不會覺得有多好喝,也不會覺得值得為這瓶酒花多少錢。但是跛蛋,同樣是這瓶酒熬的,放到一個高級餐廳,配上餐廳的氣氛赊级、專屬的酒杯和服務生對這瓶酒釀造年份和方法的講解押框,價格就會貴上好幾倍。
當然了此衅,語言文字和儀式確實能夠改變我們體驗某項產(chǎn)品或服務的品質(zhì)强戴。因此亭螟,如果你已經(jīng)花了錢挡鞍,那么就擁抱它們,讓它們幫助你來增進體驗预烙。你可以盡情去感受一瓶酒背后的歷史和匠心墨微。
第九個誤區(qū)是,我們會把期望化為現(xiàn)實扁掸。
“期望為我們提供理由翘县,使我們相信某個東西將是好的或者壞的,美味的或者難吃的谴分,期望并沒有改變這個東西的本質(zhì)锈麸,但是期望改變了我們的想法和體驗感受∥悖”
因此忘伞,有時候其實我們是在為我們的“期望”花錢,而不是在為這個產(chǎn)品的本質(zhì)花錢沙兰。如果想要改變這一點氓奈,就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現(xiàn)實分開,提醒自己鼎天,不要把期望當事實舀奶。
以上就是行為經(jīng)濟學家丹·艾瑞里提出的,人在涉及到金錢的決策上斋射,經(jīng)常會有的思考誤區(qū)育勺,以及怎樣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本期內(nèi)容參考來源:《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錢》罗岖;作者:Dan Ariely怀大、Jeff Kreis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