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種疑惑
和一些人談話的時候
對方越是口若懸河
我的思維越容易被別人牽著走
好像沒辦法和對方進行討論交流
仿佛只有點頭答是的份
但是談話結(jié)束
我才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
我在想
到底是因為我的溝通能力不夠
還是思維邏輯欠缺
后來接觸人多了
閱歷也跟著上來了
慢慢懂得
談話這件事
本來就是是雙向的
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我只變成了獨奏會的觀眾
有觀點往往表達不出來
有思路也讓人看不到
最后就會導致
別人以為你只能聽話做事
就是一個沒啥想法的人
后面
我嘗試了一些方法改變這種狀況
首先
通過定義達成共識
有很多時候
對方會提出一些概念
這些概念可能和我們的理解是不同的
你想想看
像“自由”“愛”“公平”等這些詞的多重含義
每個人
在使用這些詞的時候
都附加了自己的見識和經(jīng)歷
如果我們沒有要求對方
將這些意思不明確的詞語
解釋清楚
就貿(mào)然接受了Ta的論證
那么
我們根本就不理解自己
同意或接受的到底是什么
總之
誰想要說服你
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
如果Ta不能提供一幅清晰的說理論證的畫面
你就沒有必要相信Ta
所以
我總結(jié)了一下
當我遇到一些概念問題時
或許
我可以敏感的提問
請問,剛才您講的xx是指什么呢
其次让禀,找到對方的話語邏輯
對話者所謂的假設
就是不言自明
隱藏在思維和論證背后的那個前提
說話者、思考者自己可能都沒有覺察到
但是
這個對思考和論證影響有時影響會很大
必須將之挖掘出來
不然就很難進行真正的批判性思維
所以
我想要把握對話的主動權(quán)
就得知道對方談話中的一些前提假設
我經(jīng)常這樣向?qū)Ψ皆儐?/p>
你這樣想,是因為這樣的愿意對嗎
接著行您,請對方舉出具體事例
如果
對方說的很抽象
我就讓對方舉例子
畢竟
用具體事例讓抽象論轴咱、唯心論更容易被人理解
最后汛蝙,尋找差異
在談話的過程中
如果
我發(fā)現(xiàn)對方有明顯和自己不同的想法
這個時候
就這樣反問
我在另一個地方看到烈涮,有人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請問你怎么看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