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身邊大都存在幸福抑或不幸的家庭腮鞍,有著溫婉和煦抑或是“兇神惡煞”的父母开睡,但是,不管哪一種鞭呕,我們總會肯定一點: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發(fā)自本能的無條件的愛蛤育。于是,我不禁要想:既然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是無條件的葫松,那么是否存在一種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恨”呢瓦糕?
想象一下,每當做父母的要“恨”自己孩子的時候腋么,總會有些“于心不忍”咕娄,那打向屁股的巴掌總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甚至沒落幾下便自我委屈地抹起了眼淚來珊擂。每當孩子犯錯需要得到懲罰的時候圣勒,有些父母總能替孩子找起理由來费变,孩子還小啊,不懂事啊圣贸,哪怕實在找不到理由來挚歧,最終也會埋怨起自己來,都怪自己沒本事吁峻,沒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滑负,抑或是怪起老天來,責怪老天的不公用含,怎么讓自己攤上這么個不肖子孫矮慕。似乎我們永遠無法做到完全責備孩子本身,永遠無法承認這個孩子耕餐,在這件事情上凡傅,就是壞的,就是惡的肠缔。此時的父母夏跷,對于孩子“壞”的厭惡,總是不能做到毫無任何理由可講的“絕對”二字明未。我們在此時此刻槽华,失去了這一味人類情感。
這里的“恨”便不能算作“無條件”了趟妥。試想一下猫态,如果老天公平一些,如果我的家庭條件好一些披摄,如果孩子大一些懂事一些亲雪,是否他就不會犯錯,是否我就不需要懲罰他疚膊,自然我就不需要去“恨”他了呢义辕?
正常來講,對于一個朝夕相處十幾年的人類寓盗,有愛灌砖,自然也該有恨的。我們暫且摒棄自身的感情投入傀蚌,理性冷靜地談論這個問題:喜怒哀樂悲基显,酸甜苦辣咸,每一味人類情感是否都應該是心理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善炫?那么撩幽,有了無條件的愛之后,對孩子不講道理的無條件的“恨”是否也該提上日程箩艺?
那么摸航,該如何將這一“必需品”融會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呢制跟?
我能想到的是:設置紅線。紅線的意思便是“無條件”酱虎。一旦觸碰紅線,便沒有道理可講擂涛。比如晚上八點回家读串,孩子八點零五分回來,是因為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撒妈,孩子樂于助人去了恢暖,有情可原?不狰右,依然要受罰杰捂,因為這是紅線,是無條件的棋蚌〖藜眩或者是因為碰到老師多聊了幾句,老師關心我學習呢谷暮,有情可原蒿往?不,依然要受罰湿弦,因為這是紅線瓤漏,是無條件的。抑或是其他極端情況颊埃,哪怕是可能涉及生死的極端情況蔬充,說開天去,亦不可動搖班利。
這就是無條件的“恨”饥漫,是不講道理的,是沒有緣由的肥败,是不管你怎么說都要受到懲罰的趾浅,沒有任何條件可講。
紅線是冷冰冰的馒稍,是極端的皿哨,是去理智的,但也能避免很多“討價還價”纽谒,避免孩子想法設法地鉆空子证膨,也會避免心術不正的孩子為了贏得好感或者逃避懲罰而選擇說謊。有了這種紅線思維鼓黔,孩子才會心有畏懼央勒,這在他長大以后不见,有的時候是可以保命的。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大多有這樣的共識:生活崔步,是不可控的稳吮。生活幾乎永遠無法按照我們設定好的既定路線去走,總會有這樣那樣不可思議的意外出現(xiàn)井濒,每當極端的毫無道理可講的意外出現(xiàn)的時候灶似,唯一能救我們的,便是那份刻進骨子里的出于本能的堅守瑞你。
紅線是一種規(guī)則酪惭,而規(guī)則,并不是建立在道理的基礎之上的者甲。我們不是因為知道亂扔垃圾會影響美觀或者亂扔垃圾會給保潔阿姨增添負擔而選擇不去亂扔垃圾春感,那是一種功利主義的交換,我們不亂扔垃圾僅僅只是因為那是一種約定虏缸,是內(nèi)化于心的修養(yǎng)鲫懒。
處在后現(xiàn)代主義包圍中的我們,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讓越來越多的道理被解構寇钉,每當我們選擇堅信一種道理并準備匍匐其腳下之時刀疙,總有好事者能給你找到反例,讓我們心生動搖扫倡。不再扶摔倒的老人是如此谦秧,不再孝順父母是如此,甚至愛國這一基本的道理都處在條件的交換當中撵溃。因此疚鲤,依靠道理建立規(guī)則,總怕是靠不住的缘挑。沒有道理可講集歇,才應是規(guī)則首先該有的屬性。
沒有全身心的臣服與信奉语淘,我們的生命便如浮萍而無所依诲宇,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向前,什么也抓不住惶翻。誠然姑蓝,抓住這里,便是棄了那里吕粗,心中便苛責:萬一那里比這里好呢纺荧?而這樣的“貨比三家”,這樣的跳反與背叛,讓我們永遠無法體驗到臣服所帶來的力量宙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