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及如何在教育中正確認識思想教育時聪廉,蘇霍姆林斯基在《什么是課堂上的思想教育》一文中指出:學生掌握知識并不等同于道德發(fā)展故慈,思想教育不是隨著掌握知識的同時進行的自發(fā)行為。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知識轉變并發(fā)展為信念時察绷,才是教育的開始,只有在真理的知識觸及一個人的靈魂容劳,激動他的心,促使他以自己的活動從實際上證明竭贩,并通過行動在實際上捍衛(wèi)他認為神圣和寶貴的真理時,才談得上信念留量。”
對于“什么是課堂上的思想教育”這個問題的思考忆绰,是從我開始成為一名歷史教師后開始的可岂。同其他人文學科一樣,教學的目的不止是傳遞知識青柄,更重要的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教育预侯,點燃其對知識、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萎馅。那么,如何通過一堂課的內(nèi)容來將中華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傳達給學生呢飒货?我從來都不認為歷史是一門小學科峭竣,相反,我認為歷史是對于塑造學生(尤其是身心正處在快速發(fā)展中的青少年)的人格品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皆撩,是大語文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思想是實際知識與信念之間的橋梁呻惕。”在課堂教學中亚脆,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這座通往信念的橋梁盲泛。比如在七年級上冊講到“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一課時键耕,教材上給出了“西域”的概念柑营,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間、目的由境、意義等,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歸納了這幾個知識點后虏杰,學生達到了認識事實的層面,蘇霍姆林斯基說這“還不是思想瘸彤。當讀者在內(nèi)心里成為這位英雄的熱烈欽佩者時笛钝,才會產(chǎn)生思想〔C遥”顯然,接下來囤捻,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使課堂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目的,對學生們實施思想教育视哑。擺在我面前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口頭語言的敘述誊涯,二是借助多媒體技術(比如播放紀錄片的片段),來向同學們闡述張騫在兩次出使西域的過程中他遇到的重重困難暴构,但是張騫強烈的信念和民族精神使他最終不辱使命,如何選擇更好的教學方式能夠最大化地激發(fā)同學們的“熱烈欽佩”庆械,是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該考慮進去的菌赖。(“教師的任務是要讓這種轉變能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使學生不會成為冷漠無情的‘知識需求者’,而成為對真理與正義的勝利有切身利害關系的人堕绩〔哂祝”)
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奴紧,會面臨受限于課時、課堂以及學生素質等種種因素唐含,經(jīng)常不能完成所有提前設計好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沫浆,甚至有時在教學設計時就做不到“飽滿的呈現(xiàn)”,所以并不是每一堂課都可以完美地達到理想中的教學效果专执。不過,教師總是有義務在所有被允許的條件下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務攀痊。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匯集全人類最重要、最主要的歷史事件以及關鍵性人物苟径,幫助人們在了解歷史史實的過程中形成對世界凿叠、人生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
在文中盒件,蘇霍姆林斯基舉例說明舱禽,在人文學科的課堂上,教師的教育任務首先是要意識到面對的是“具體的翔始、活生生的里伯、獨特的人們”,“思想只能存在于人的具體的精神世界里疾瓮,存在于人的思維活動、行為與斗爭中狼电∠阴澹”我想强窖,這剛好又印證著蘇式的一大教育理念:教育是個性對個性的影響。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普及知識的基礎上脑漫,幫助人們形成一種信念咙崎,這種信念可以使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窿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