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胎釉方面看,由于時代和地區(qū)的不同抄瓦,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潮瓶,故在鑒別瓷器時應(yīng)對此細(xì)致的觀察。觀察古瓷钙姊,要注意釉質(zhì)的粗細(xì)毯辅、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征煞额。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思恐。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xiàn)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膊毁,前者的光由內(nèi)發(fā)胀莹,后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婚温。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描焰,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jīng)過茶煮缭召、漿沱栈顷、藥浸、土埋處理后嵌巷,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萄凤。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搪哪,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靡努。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晓折、乾三朝瓷器惑朦,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jù)是不可靠的漓概。在觀察釉質(zhì)時對于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漾月、淌流狀態(tài)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胃珍,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梁肿,明蜓陌、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征吩蔑。不過钮热,后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烛芬,并注意器里和口邊隧期、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赘娄。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仆潮,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遣臼,器底釉色濃艷鸵闪,釉多厚聚,稱為“垂足”暑诸,釉雖垂流而不漫底蚌讼,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shù)特征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个榕。
鑒別胎質(zhì)主要是觀察底足篡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zhì)粗糙西采;明凰萨、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后則露胎者漸少械馆。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胖眷,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霹崎。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珊搀,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xì)膩尾菇,很少含有雜質(zhì)境析,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zhì)量改變的結(jié)果派诬,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劳淆。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zhèn)沃g的一條分水嶺默赂。
總之沛鸵,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缆八、片紋曲掰、氣泡朝刊,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xì),用指扣敲以察音響蜈缤。必須耳、目冯挎,手三者并用底哥。
一般來說,從胎質(zhì)房官、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趾徽。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翰守,又稱原始青瓷孵奶,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蜡峰,胎質(zhì)堅硬了袁,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湿颅,釉層較薄载绿,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dāng)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油航。
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崭庸。據(jù)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谊囚,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怕享,這般顏色作將來×ぃ”所以函筋,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奠伪,施釉較薄驻呐,青中閃著淡淡的藍(lán)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芳来。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含末,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即舌。釉層較厚佣盒,釉面光亮,餐缒簦化程度高肥惭,釉面不開紋片盯仪,質(zhì)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蜜葱。
明代永樂全景、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牵囤。永樂時期白釉最負(fù)盛名爸黄,釉質(zhì)肥厚,潤如堆脂揭鳞,純白似玉炕贵,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野崇,胎質(zhì)細(xì)膩称开,并且有厚薄不均現(xiàn)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乓梨、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鳖轰。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扶镀。
明代宣德年間脆霎,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狈惫。同一器皿睛蛛,永樂胎厚,宣德胎薄胧谈。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忆肾,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菱肖,還有鐵銹斑點客冈。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稳强。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场仲,胎色細(xì)白,胎質(zhì)純凈退疫,細(xì)膩堅硬渠缕,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褒繁。此外亦鳞,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nèi)燕差、口緣遭笋、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徒探,往往見有小縮釉現(xiàn)象瓦呼;底部還現(xiàn)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测暗,其釉瑩潤光亮央串,胎釉結(jié)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偷溺,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chǎn)的瓷器的最大特點。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钱贯、色釉的主要特點挫掏,是絲路營行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