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憶、行走和思考之間》是先鋒作家酿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李浩老師的散文集烙懦。這本書的內容提要里講,這是一本關于故鄉(xiāng)赤炒、關于至親氯析、關于人生的散文集亏较。
這里我不得不重申,我對散文的認知只停留在上學課堂上老師講的“形散意不散”掩缓。至于怎么樣形散意不散雪情,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你辣,我…讀不懂散文巡通。
這本書我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突然覺得自己好像悟到了點什么舍哄。所以在這里和大家探討一下這本書到底講什么的一些自我拙見宴凉。
李老師用相當多的文字來寫前兩章,故鄉(xiāng)以及至親表悬。這本應該是一個輕松的話題弥锄,然而讀過之后,我的胸中總有一股濃濃的化不開的郁結蟆沫。這些故事雖然不是我親身經歷籽暇,但又似親身感受一樣。這大概就是我國一種大部分家庭縮影生活的縮影吧饥追。
比如第一章講的故鄉(xiāng)图仓,他出生在春節(jié)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然而沒幾天就迎來了人生第一次“死亡”體檢但绕。因為家中燒煤炭,沒人注意小嬰兒惶看,讓他吸入不少導致昏迷捏顺。醫(yī)生也沒有辦法讓孩子重新呼吸,然后老人準備將孩子扔掉纬黎,扔掉之前對一個小嬰兒不斷的咒罵幅骄,美其名曰怕下一個孩子也被鬼魂帶走。好在最后孩子被救了過來本今,因為沒有找到可以將草席捆起來的繩子拆座。
這在現(xiàn)在看來多么的不可思議,但文中提到的醫(yī)生我保留意見冠息,因為李老師本人也無法證明是不是將他抱到醫(yī)院醫(yī)生無計可施挪凑,還是只請了赤腳郎中,簡單查看逛艰。封建思想和做法與現(xiàn)代文明的初次碰撞躏碳,在文中更加生動。
再說至親散怖,文章中對至親的描述讓人感到一種窒息菇绵。為什么肄渗,父親沉默,母親抱怨咬最,奶奶是家中比較強勢的翎嫡,姥姥是卑微的,姥爺幾乎是背景板永乌,至于爺爺惑申,抱歉我沒有記得很清楚對于爺爺?shù)拿枋觥?/p>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女的,李老師是男的铆遭∠踝看他寫的至親,我有些敏感的感到他更能理解父親枚荣,對母親碗脊、奶奶、姥姥橄妆,包括他的妻有感恩衙伶,理解不多。
因為他寫自己女性至親時用的都是“抱怨”害碾、“怒罵”矢劲、等詞。對于父親慌随,蜷縮在自己的世界看報紙芬沉,隱隱的有種心疼的感覺。
這種描寫讓我一個女性讀者很憋屈阁猜,內心不屑道“哼丸逸,男人”。大概男性讀者會更贊同剃袍,內心也會想“哼黄刚,女人”。家庭中出現(xiàn)矛盾民效,沒有人真正的解決問題憔维,相互溝通。男的感覺自己大度的不與女人計較畏邢,女人只能歇斯底里业扒。在男人看了女人不可理喻,女人看來男人不思進取棵红。這不僅僅是上一代人的問題凶赁,也是我們每一代需要正視的問題。家庭里出現(xiàn)問題,矛盾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虱肄,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致板,而不是沉默不語。
文章的最后大概就是千帆過盡咏窿,歸于平靜斟或,走入自然。讀完整本書的感受就是集嵌,人總是在尋找一方凈土萝挤,外在的或內心的。殊不知這方凈土也許就是自己為自己創(chuàng)造而來根欧。不需要刻意追求怜珍,要靜心感受生活中的人或事,主動溝通凤粗,才能相互理解酥泛,才能處處是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