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里面有一段很著名的文字對修道做出了很好的闡釋:人法地筐带,地法天今穿,天法道,道法自然伦籍。
所謂“法”即取法蓝晒,效法之意。大意是說帖鸦,人取法于地芝薇,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作儿,而道則取法于自然洛二。
很容易看出自然的級別最高,其次是道,其次是天晾嘶,再是地妓雾,最后是人。
初讀此言感到有些迷惑变擒,《道德經(jīng)》全文即是以“道”為核心而寫的君珠,可以說“道”是全文最重要和核心的概念,可是在“道”的上面竟還有“自然”娇斑,不禁驚嘆策添,何謂“自然”?
在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后才發(fā)現(xiàn)毫缆,這里的“自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自然唯竹,而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意思苦丁。
《道德經(jīng)》中還有一章中也出現(xiàn)過“自然”浸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旺拉;其次产上,親而譽之;其次蛾狗,畏之晋涣;其次,侮之沉桌。信不足焉谢鹊,有不信焉。悠兮留凭,其貴言佃扼。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蔼夜。
原文大意:最好的統(tǒng)治者百姓是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的兼耀,即“不知有之”,下一等的百姓會對統(tǒng)治者表示親近和贊美求冷,再下一等的百姓會因為其武力對其感到敬畏翠订,最后一等的百姓會痛恨乃至于咒罵他。如果統(tǒng)治者的信譽度不夠遵倦,則他頒布的法令則不能讓百姓信服。(最高明的統(tǒng)治者)之所以悠然自得官撼,是因為他的話語很少梧躺,從不輕易頒布各種法令。等到治世出現(xiàn)的時候,百姓都說掠哥,這就是我本來的樣子巩踏。這段文字可以說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直接體現(xiàn)。
每個人剛出生起都是最為純樸和敦厚的续搀,每個孩子在幼年的時候都是天真無邪沒有絲毫私心雜念的塞琼,而這正是修道者所追求的狀態(tài)。老子曰:含德之厚禁舷,比于赤子彪杉。老子用赤子來比喻有厚徳的人。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牵咙,我們逐漸喪失了自己的赤子之心派近,變得不在那么純樸自然,并染上了各種不好的習氣洁桌,變得自私渴丸,狡詐,開始對別人懷有戒心另凌,開始去追名逐利谱轨,開始變得不再單純。社會上各種惡性事件的層出不窮正因為于此吠谢。
在上古社會土童,民風純樸,百姓都沒有過多的欲望及各種私心雜念囊卜,都能安居樂業(yè)娜扇,各得其所。
現(xiàn)代的社會則與上古大為不同栅组,商業(yè)化的社會使得人心為各種欲望所迷亂雀瓢,社會的道德也不斷淪喪(早先的三鹿事件和現(xiàn)在的假疫苗事件都是很好的證明),人在這個大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異化玉掸,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迷失自己刃麸。
“自然”指的是一個人原初的樣貌,而所謂修道司浪,不過是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泊业,滌除自己內心的污垢,恢復到“自然”的狀態(tài)啊易,即所謂洗盡鉛華吁伺,回歸本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