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般度族的第一名將涎嚼、般度第三子阿周那的車夫克里希納(黑天带斑,印度最高神的化身鼓寺,在詩中也常被稱作“薄伽梵”,即對至高神的尊稱)勋磕,亦即“我”妈候。
【《摩訶婆羅多》】印度現(xiàn)代學者認為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nèi)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挂滓,堪稱是“印度的靈魂”苦银。
【一切的一】精神根源。
【瑜伽】指等同化一赶站,如等同看待成敗幔虏。強調(diào)擺脫各種欲望,達到涅槃的境界贝椿。
【達磨】依靠智慧舍棄有為瑜伽想括。克里希納揭示了自己的真面目——“盡管我自己不生不滅团秽,盡管我是萬有的神主主胧,然而我是以自己的原質(zhì),靠自我的摩耶(幻力)生出习勤。每當達磨(指傳統(tǒng)和倫理道德)衰竭,而非達磨盛行之時焙格,婆羅多图毕!那時候,我就讓自己降生于世眷唉∮璨”他在此講述自己為眾生闡明道德而無數(shù)次誕生,眾生皆因明智慧而最終融于自己冬阳。他指出祭獻蛤虐、修煉瑜伽之意義,均是不追求結(jié)果肝陪,以信仰控制諸根(各種欲望)——“誰有信仰并控制了諸根驳庭,得到了智慧且對它專誠,誰就在得到智慧之后,很快體驗到無上平靜饲常《滋茫”
徐志耀:一切的一——《薄伽梵歌》讀后感
這段時間,反復在讀一本書贝淤,就是《薄伽梵歌》柒竞。這本書被喻為印度人的精神之源,歷代印度哲人均從中汲取不同的精神養(yǎng)料播聪。前不久朽基,讀了呂思勉先生的《經(jīng)子題解》,再次梳理了一下自己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理解离陶,于是就想了解一下同為東方古文明代表的印度文明的哲學思想稼虎,這本已經(jīng)在書柜中沉睡多時的書就被我翻了出來。
購買這本書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枕磁,當初購買此書完全是因為買過《摩訶婆羅多》的第一章渡蜻,其后久久不見剩下的章節(jié)出版,看到這本書计济,認為與之相關就買下了茸苇。《摩訶婆羅多》的全譯本幾年前已經(jīng)買到沦寂,而這本可迄今也只讀過書的序言及首章学密,以前總認為哲學書過于深奧,不愿細讀传藏。讀完《經(jīng)子解題》腻暮,才覺得哲學實在有綱張目舉之功效,可以將以往所讀的諸子內(nèi)容貫穿起來毯侦,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內(nèi)涵哭靖。我所收集的印度文學的書籍也不少了,不僅有泰戈爾侈离、普列姆昌德等近現(xiàn)代大師著作试幽,也包括古代著名的戲劇及小說,如戒日王的《龍喜記》、首佗羅伽的《小泥車》、跋娑的《驚夢記》以及《佛本生故事》《故事郝辈模》等故事集,因此济榨,決定一定要認真讀讀此書,去發(fā)現(xiàn)印度文明的內(nèi)核绿映∏芑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種精神的根源所在,即“一切的一”橘忱。
本書是古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一篇最著名的插話赴魁,《摩訶婆羅多》主要講述了古印度的婆羅多王族中的兩大分支俱盧和般度兩大親族的爭奪及大戰(zhàn),其中插入了許多著名的插話钝诚,涵蓋了古印度著名的神話故事及哲理思考颖御。《薄伽梵歌》產(chǎn)生的背景是兩大親族將在俱盧之野展開大戰(zhàn)凝颇,般度族的第一名將潘拱、般度第三子阿周那令其車夫克里希納(黑天,印度最高神的化身拧略,在詩中也常被稱作“薄伽梵”芦岂,即對至高神的尊稱)驅(qū)車至兩軍之間,他看見對面的將領都是自己的親族垫蛆、朋友及恩師禽最,心生悲憫,不愿作戰(zhàn)袱饭〈ㄎ蓿克里希納就講述這首長詩,教誨他認識宇宙的本源虑乖,了解自身的職責懦趋,認識到在戰(zhàn)爭中殺害親屬朋友的合理性,從而打碎了他的迷惑疹味。于是仅叫,阿周那及般度諸子用陰謀詭計殺害了他們曾經(jīng)尊敬的親族及師長,經(jīng)歷殘酷的戰(zhàn)爭糙捺,兩軍僅剩下了少數(shù)幸存者(般度族七人诫咱,俱盧族三人)。不過般度五子都得以幸存洪灯,而俱盧百子都死于戰(zhàn)場遂跟,最終般度族贏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
全詩共700頌(一頌一般為四行婴渡,少數(shù)譯為六行,張保勝先生譯本中多出一頌)凯亮,分為18章边臼,主要形式為阿周那與克里希納的對話,克里希納向阿周那論述了認識宇宙假消、認識自我乃至擺脫輪回的種種方法柠并,其中也包含了對印度古代哲學一些基本概念的闡釋,故被認為是古印度哲學的核心。
其各章內(nèi)容大體如下:1臼予、阿周那憂傷瑜伽鸣戴,概述詩歌的背景,表現(xiàn)出阿周那內(nèi)心的憂傷粘拾。他一方面不愿殺戮自己的親族窄锅,另一方面也擔心宗族毀滅會導致邪惡泛濫,從而威脅到種姓的純潔缰雇。在這一章中入偷,描述兩軍陣容的詩句極壯觀,特別是描寫般度族陣營中諸將吹響號角的段落械哟,威嚴雄壯疏之,在此刻表現(xiàn)阿周那內(nèi)心憂傷,是人物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人流露暇咆。
2锋爪、數(shù)論與瑜伽。本章主要講述靈魂不滅爸业,殺即不殺其骄,強調(diào)每人都應各安天命,履行自己應盡的職責沃呢,而戰(zhàn)爭就是剎帝利通向天國之門年栓。其中闡述數(shù)論(古印度哲學的一派)的哲學觀——“你要等同看待勝敗,等同看待得失苦樂”薄霜,講解瑜伽論——“對于成功失敗應該等同看待某抓,等同看待也就是所謂的瑜伽(此處指‘等同化一’)”,強調(diào)擺脫各種欲望惰瓜,達到涅槃的境界否副。
3、有為瑜伽崎坊。強調(diào)人的生活方式應當是不追求結(jié)果备禀,奮力而為。有為出自天性奈揍,萬物皆由三德(數(shù)論認為世界有兩大本原曲尸,一為最高精神“神我”,一為原質(zhì)男翰,由三德組成另患。三德即薩埵、羅阇和答摩蛾绎,是反映事物某些共同特征的三種概念以及事物的形態(tài)昆箕、性質(zhì)鸦列、運動的三種不同決定因素,分別表示光明鹏倘、運動薯嗤、黑暗、喜悅纤泵、憂惱骆姐、愚癡及其決定因素,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約)而生夕吻,受三德束縛诲锹,循規(guī)律而有所作為。在有為中涉馅,當克制欲望方才可行归园,先需克制的欲望當是嗔怒、貪欲稚矿。本章還強調(diào)了祭祀的作用庸诱,指出唯有通過祭祀方能真正認識“梵”(一切創(chuàng)造物之源,也是一切創(chuàng)造物的最終歸宿)晤揣。
4桥爽、依靠智慧舍棄有為瑜伽∶潦叮克里希納在此章揭示了自己的真面目——“盡管我自己不生不滅钠四,盡管我是萬有的神主,然而我是以自己的原質(zhì)跪楞,靠自我的摩耶(幻力)生出缀去。每當達磨(指傳統(tǒng)和倫理道德)衰竭,而非達磨盛行之時甸祭,婆羅多缕碎!那時候,我就讓自己降生于世池户∮酱疲”他在此講述自己為眾生闡明道德而無數(shù)次誕生,眾生皆因明智慧而最終融于自己校焦。他指出祭獻赊抖、修煉瑜伽之意義,均是不追求結(jié)果寨典,以信仰控制諸根(各種欲望)——“誰有信仰并控制了諸根熏迹,得到了智慧且對它專誠,誰就在得到智慧之后凝赛,很快體驗到無上平靜注暗。”
5墓猎、舍棄有為瑜伽捆昏。此處的“舍棄有為”指舍棄從有為中得到好處的動機,并非完全廢止有為毙沾;而詩中所稱贊的瑜伽則指有為瑜伽骗卜,即在實踐中所堅持的排除利己動機的修煉∽蟀克里希納在此指出兩者實為一體寇仓,只要消除愚昧,感受智慧烤宙,一切眾生均為平等遍烦,世間的一切學問也可借助瑜伽與梵合為一體。
6躺枕、自我克制瑜伽服猪。此章再次強調(diào)應為所應為而不需念其結(jié)果,并提出了克制自我的具體方式拐云,此處與今天的瑜伽修煉方法有相通之處罢猪,如“頭頸軀體要端直,保持安穩(wěn)不搖蕩叉瘩,意注自己鼻尖頂膳帕,切勿顧盼于四方∞泵澹”但其核心依然是通過“智和識”(“智”指自我已有知識及學習所得知識危彩,“識”指對所受教導進行實踐的體驗)來控制諸根,離卻欲望捅暴。這需要通過累世修煉來領悟恬砂,通過不斷實踐來完成,而靈魂不滅蓬痒,只有累世不停修煉泻骤,方能達到。
7梧奢、智與識瑜伽狱掂。克里希納表現(xiàn)自身永恒不變的特性亲轨,提出唯有皈依于自身方能獲解脫趋惨。此處他指出構(gòu)成世界的原質(zhì)三德皆源于自己,他實質(zhì)上就是宇宙靈魂“我”的化身惦蚊,但自身并不被三德所束縛器虾,唯有通過有為方能歸聚于“我”——“有些人根絕了罪惡讯嫂,在有為中積聚了功德,他們堅守誓言始終不渝兆沙,脫離了雙昧且敬仰我欧芽。”
8葛圃、不滅梵瑜伽千扔。此章論述修習瑜伽之根本及達超脫輪回之道】庹克里希納指出當時時念及“我”曲楚,通過修習瑜伽與“我”融合一體,方能擺脫輪回褥符×埽“兩條宇宙的永恒之道,被認為是一明一暗属瓣,循前者不再投生载迄,循后者仍舊復返÷胀埽”
9护昧、王學王秘瑜伽。此章克里希納述“學問之王機密之首”粗截,即王學惋耙,論述“我”之原型,創(chuàng)造萬物又融于萬物之中熊昌,愚者不識绽榛,智者識之且禮贊,唯有虔信“我”者方能不滅婿屹。其中將“我”在宇宙萬物中的形象一一羅列灭美,詩句中具大力——“我是終的、朋友昂利、主人和見證届腐,我是庇護所、住所和載承蜂奸,我是起源犁苏、毀滅和存在,我是貯藏所和不朽之種扩所。我放射著光和熱围详,我操縱潑灑著雨水,我為永生又為死滅祖屏,阿周那助赞!我亦是亦非买羞。”歌中認為萬物由“我”創(chuàng)造嫉拐,唯有人方有如此創(chuàng)造力哩都,故以“我”作為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化身,通過克里希納表現(xiàn)出來婉徘,此段詩句展現(xiàn)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是對人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贊歌咐汞。但印度哲學又強調(diào)一切等同盖呼,不追求結(jié)果,故以“亦是亦非”來總結(jié)“我”的存在化撕。
10几晤、表現(xiàn)瑜伽≈惨酰克里希納論述自己誕生一切情感蟹瘾、氣質(zhì),在諸神掠手、神界憾朴、群山、祭祀喷鸽、樹木众雷、馬群、象群做祝、一切眾生砾省、一切人文創(chuàng)造即三界所存一切中均處于中心』旎保“我只需要用我的一部分即可將那全宇宙充盈编兄。”此章如同一首對“我”的贊歌声登,同樣也充滿了對自身創(chuàng)造力的贊美狠鸳。
11、呈現(xiàn)遍宇形貌瑜伽捌刮。此章中克里希納呈現(xiàn)自己所幻化的宇宙碰煌,并顯示參加諸將均已毀滅,助阿周那明了自身責任绅作,了解“自我”不過是“大我”的工具芦圾,唯有依責任而行,方能融于“大我”之中俄认。此章中將宇宙視為整體个少,皆為克里希納之化身∫菇梗“整個宇宙成為一個整體茫经,動靜之物均由它所包容卸伞,現(xiàn)在就請您仔細觀看荤傲!相見之物都在我的形體之中遂黍∥砑遥”此章內(nèi)視萬物合一榜贴,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唬党,詩句中極具想象力,為印度文學中想象力的代表作霜浴。
12蓝纲、虔信瑜伽。此章強調(diào)崇敬“我”永丝,需超越諸根及一切情感箭养。“人若不厭惡他人喝检,亦不為他人所厭澡谭,他能超脫喜怒怯勇蛙奖,這才為我所喜歡外永。無所盼望,純潔伶俐骆膝,沒有煩惱阅签,冷漠無牽政钟,對我虔信,從不創(chuàng)新樟结,這才為我所喜∑盎拢”其中“冷漠無牽”指對任何事物都漠不關心,“從不創(chuàng)新”指不標新立異驮履,也不從事新的工作,安守自身的職責玫镐。此章體現(xiàn)印度哲學將一切等同倒戏,不追求結(jié)果的特征,一方面視萬物為“大我”恐似,具有大力量,另一面又限止自身的發(fā)展捂寿,與中國道家所謂的棄圣絕智有相通之處孵运。尼赫魯稱印度為《薄伽梵歌》所束縛驳概,當源于此。
13、田與知田有別瑜伽稚照。此章中先定義田與知田,“田”指人的身體俯萌、意識果录、思想、感情和五大原素等可變滅之物咐熙,“知田”指靈魂“我”弱恒,“這身體稱為‘田’,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們棋恼,把知身者稱為‘知田’”返弹。下面詳細論述“田”所含各種情感,除去一切欲望則“智慧”爪飘,再論述“可知”(即為“梵”)的形態(tài)“它到處都有手和足义起,到處都有口和耳,到處都有首和耳悦施,它將全世界充周漫布”并扇,即為宇宙的人格化。指出唯有懂得這一點方能達到“我的性態(tài)”抡诞,融于“我”穷蛹。此章將靈魂與萬物分離,強調(diào)對“我”的追求昼汗。
14肴熏、三德有別瑜伽。該章論述三德及對人影響顷窒,提出唯有等同看待一切眾生及榮辱蛙吏,方可超越三德源哩,達到永恒——“他悠然自處等苦樂,把泥土鸦做、金励烦、石一同觀,他堅定不移齊好惡泼诱,等視對己之褒貶坛掠。等同看待敵和友,等同看待榮與辱治筒,絕不創(chuàng)始諸新業(yè)屉栓,三德才算被超出∷释啵”此處與12章有相通之處友多,同樣要求人嚴守自己的位置,不要改變已有法則堤框,方能融于大“我”域滥。
15、無上布魯舍瑜伽蜈抓。此章論述宇宙形貌骗绕,宇宙靈魂如何滋養(yǎng)眾生萬物以及其不同的形態(tài)。此章中將宇宙比作一棵大樹资昧,“其根在上,其枝向下垂落荆忍,其葉為不朽的吠陀經(jīng)文”格带;而塵世則同樣為大樹“以三德滋養(yǎng)的枝干,在人世間向上下伸展刹枉,它的嫩枝就是根境叽唱,根受業(yè)束縛而向下蔓延”,與宇宙相反微宝,由于人被業(yè)束縛棺亭,因此根部向下。人唯有跳出這個被物質(zhì)沾染的世界蟋软,方能歸向大樹之本——宇宙靈魂“大我”镶摘。此章比喻甚精,頗發(fā)人深省岳守。
16凄敢、神資與阿修羅資質(zhì)有別瑜伽。本章論述兩類眾生湿痢,一類具神資“無所畏懼涝缝,品質(zhì)純潔”,終將獲解脫;一類具阿修羅資“虛偽拒逮、自負罐氨,嗔怒,妄言滩援,無知栅隐、驕矜”,終趨向束縛狠怨。其后論述具阿修羅資者的宇宙觀约啊,不承認宇宙中有大我存在,遵規(guī)律而行佣赖,認為“唯情欲是因恰矩,舍此別無他故”(否定世界秩序,認為世界存在僅為了享受)憎蛤,進而再述此類人的生活態(tài)度外傅。本章所言的阿修羅資者當是持 樸素的唯物觀點者,此類人視世界為物質(zhì)俩檬,但否認世界聯(lián)系萎胰,只認同自身感受,類似形而上學棚辽,由此而墮入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中技竟。
17、兩種信仰有別瑜伽屈藐。此章以三德為基礎榔组,分別論述了由三德產(chǎn)生的不同信仰×撸“薩埵性者虔信諸神搓扯,羅阇性者將夜叉、羅剎崇敬包归,另外有一些答摩性者锨推,信奉的卻是各種鬼怪和精靈”。不同信仰者愛好的食物公壤,舉行祭祀的目的换可、生活方式、修苦行厦幅、行布施的方式均不同锦担。唯有虔信梵,方能最終歸于梵慨削。此章內(nèi)容有矛盾之處洞渔,一方面推行薩埵信仰套媚,批判其它信仰的祭祀、苦行磁椒,而在章末則提倡終歸于梵堤瘤,要求“堅信祭祀、苦行和布施”浆熔,也許正是其融合不同時期思想的反映本辐。
18、欲求解脫的舍棄瑜伽医增。此章先論述“舍棄”及“屏棄”的區(qū)別慎皱,“智者認為‘屏棄’即棄盡欲欲求之業(yè);灼識者所謂的‘舍棄’叶骨,即對諸業(yè)之果的舍棄”茫多。克里希納仍依三德將舍棄分為三類忽刽,認為“舍棄規(guī)定之業(yè)天揖,則是錯誤之舉”(答摩舍棄),“視規(guī)定之業(yè)為苦跪帝,怕苦自身而將它舍棄”(羅阇舍棄)今膊;“只舍棄迷戀和果報,被認為是薩埵舍棄”伞剑。人當依自身的責任而行斑唬,克制欲望“舍棄暴力、驕矜黎泣、我慢赖钞,拋卻欲望、嗔怒聘裁、貪婪”,只求融于“我”弓千,方能得到“無上平靜——永恒不滅之所”衡便。此章論述各種族的職責,要求人們各安天命洋访,同時又有眾生平等的想法镣陕,認為眾生都可歸于“我”。
總括全篇姻政,前兩章主要論述詩歌背景呆抑,指出對親人作戰(zhàn)的合理性,故有學者認為這是全詩的原始部分汁展,后面主要是一些哲學探討鹊碍,當為后人所加厌殉。哲學最終思考的問題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侈咕?到哪里去公罕?”也就是說,其在論述“一切的一”究竟為何耀销?人當如何認識它楼眷,如何依它而行⌒芪荆《薄伽梵歌》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梵)無處不在罐柳,無所不聞,而其創(chuàng)造者“我”(克里希納的化身)與梵合一狰住,創(chuàng)造萬物又融于萬物之中张吉,成為萬物的核心。因此萬物皆依一定規(guī)律而行转晰,這一規(guī)律由“三德”決定芦拿,使自然萬物,不同種姓各安其職查邢,稱為“達磨”蔗崎。唯有認識到這一規(guī)律,方能再度融于“我”扰藕,最終獲得解脫缓苛。祭祀、苦行的目的都是為了認識“我”邓深,認識自身的職責未桥,并按照這一職責去做,無需追求目的芥备,擺脫欲望的束縛冬耿,終能認識到蘊含于自身內(nèi)部的“我”,而擺脫輪回萌壳,獲得永恒的平靜亦镶。
詩歌中蘊含的思想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有相通之處,同樣視自身為宇宙中的一部分袱瓮,提倡依律而行缤骨。不過,此處提倡有為卻不追求結(jié)果尺借,似乎與道家所提倡的思想相通绊起;而反照自身,以觀察世界規(guī)律燎斩,又與王陽明所言的心學思想類似虱歪,這就形成了印度所特殊的文化思想蜂绎。
反思我所讀過的印度文學作品,這部作品的影子似乎時時存在实蔽。在《龍喜傳》荡碾,太子為龍的獻身就可以看做履行“我”的使命,舍棄自身復歸于“我”的行為局装。他本人盡管剛剛獲得美好的愛情坛吁,但依然愿意獻身,就是在履行自身應盡的使命铐尚〔β觯《小泥車》中主人公在受冤臨刑前的平靜坦然同樣表現(xiàn)對自身使命的接受,并不在意自身的命運如何宣增,僅愿接收玫膀。更為重要的是,在泰戈爾的作品中爹脾,愛已經(jīng)與世界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帖旨,每個人均具有童心,亦可融于愛灵妨。此處的愛即是“我”解阅。在《金色花》中,孩子的種種游戲泌霍,不就可以視為“我”在萬物中存在货抄,故而與神圣的母愛合一,始終與自己相伴朱转。這種博大深厚蟹地,原來正是源于《薄伽梵歌》。無怪泰戈爾將自己的最著名的散文詩集命名為《吉檀伽利》藤为,就是獻神的祭品之意怪与。我想,《薄伽梵歌》已滲入印度人的靈魂之中缅疟,當我們了解印度及其文學后分别,便能一點點領會其內(nèi)涵。
但詩歌又提出各人各安天命窿吩,反對革新,不提倡追求結(jié)果错览,又是印度自身的獨特之處纫雁。同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奈保爾是一位出生在加勒比島國的印度婆羅門后裔,他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倾哺。記得讀奈保爾所著的回憶錄《受傷的文明》及《幽黯國度》轧邪,里面特別提到了印度人的保守刽脖,大街上工人甚至用手來清理污物,但大街依然是骯臟的忌愚。而在他的《靈異推拿師》中曲管,主人公即有積極進取的一面,最終又走向保守貪利硕糊。在作品中院水,我們讀出印度的平靜,但平靜中依然有著停滯與無奈简十。在這里檬某,我同樣感受到了《薄伽梵歌》的影子。
但是不管如何螟蝙,這篇詩歌中具有一種巨大的力量恢恼,它讓人觀察自我,啟示人自己追尋解脫之道胰默,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責任场斑,履行自身的使命,這就是對人自身力量的一種認識牵署。這里蘊含著一種巨大的力量漏隐,也許需要我們用一生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