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是2021年年初的時候在喜馬拉雅聽到《對生命說是》這本書,當時是邊散步邊聽碟婆,內(nèi)容觸動了我,于是便實紙質(zhì)書惕稻,開始認真的研讀竖共,在此我將摘抄部分對自己很有感觸的一些語句,并且寫下自己讀書時的一部分感受俺祠。
在序言中作者說到“一個問題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公给,是因為你拒絕它借帘。當你對它說它不應該如此,它應該是---那么問題將會變得更有力量”淌铐。我們都是問題的制造者肺然,并不會有人完全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也是問題腿准,只不過在于數(shù)量的多少和對問題執(zhí)著時間的長短际起,最重要的是我們?nèi)绾慰创@些問題,進而將有問題轉(zhuǎn)化為沒有問題释涛。
在序言中作者總結“唯一讓你脫離這些所謂的問題的方法加叁,就是接受你生命此刻所呈現(xiàn)的樣子”。
在前言中作者說到:
對生命說“是”唇撬,對生命中遭遇的任何狀況說“是”,就是和生命一起流動展融。對生命說“不”窖认,就是希望事情和事實不一樣,那是斗爭告希,是掙扎扑浸,是活在地獄里“。
本書第二頁燕偶,作者寫到:我們都試圖變得完美喝噪,至少我們試圖變得比現(xiàn)在的這個我們更好,我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譴責自己指么,是因為我沒有達到我們要的標準酝惧。面對他吧!我們永遠無法達到那些由無意識為我們所設下的標準伯诬。他們都是難以置信晚唇、高不可及的,不是嗎盗似?
一切已定哩陕,已無法退回去。
在第八頁中赫舒,作者說“制約是這樣子發(fā)生的:一旦我們抓住了這些觀念悍及,并將之視作我們的,它們便開始影響我們所有的活動接癌,特別是我們的反應心赶。”是否就是潛意識呢?
在第11頁中作者有云: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扔涧,我們?nèi)绾稳鬯?/i>园担?如果我們拒絕自己届谈,我們又怎能信任那些接受我們的人?
是否應該這樣說弯汰,我們接受自己艰山,當下的自己,是在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才能接受咏闪,又是否是說我們完全接受有缺陷的不完美的自己是一種盲目的自信曙搬,完全不在乎別人是否也是一種對自我的接納?
第13頁:”無意識的我們總嘗試讓人們接受我們鸽嫂,愛我們纵装。這導致了我們總是依賴他人。當我們唯有依賴他人才能建立自己的形象時据某,我們就被操控了橡娄。”
鏡像自我如何解釋癣籽?難道不是依賴大多數(shù)人對我們的印象管理自己的形象嗎挽唉?
“你有沒有認真的想過,別人對你的想法跟你有什么關系筷狼?你是存在里面完美獨一的創(chuàng)造物瓶籽,這不就足夠了嗎?”
別人的想法雖然不關自己事埂材,但如何做到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呢塑顺?
或許我們應該無視別人對我們的負面的評價,但對于那些贊美的正面的積極的評價俏险,難道我們就應該認同严拒?選擇性的認同?一個人難道從沒有缺點寡喝?這些缺點難道是自己發(fā)生的糙俗?我認為接受自己不代表完全無視那些短處!
P19:“假如你準備好了预鬓,假如你已經(jīng)受夠你的生命巧骚,你現(xiàn)在就可以開始。你要做的只是去懷疑格二,懷疑你所相信的每一件關于你自己的事--它們是真的劈彪,還是一切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之下膨脹壯大的舊有觀念!”
在本章中顶猜,作者舉的這個例子雖然很好的說明了他的觀點沧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是一個極端的有點太純粹的例子。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长窄,不可能等同于母體那種單一的環(huán)境滔吠,與別人纲菌、別的事不同的環(huán)境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關系。我們是社會的人疮绷,就如同從一個無菌的環(huán)境進入了一個病菌叢生的大染缸翰舌,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而獨善其身。
“一個事實和一個判斷的差異在于事發(fā)期間是否有情緒卷入”冬骚。
我超重這是一個事實椅贱,我接受,我只是認同接受只冻,然后接下來又如何庇麦?假如換個假設,我有別的嚴重的疾病喜德,難道我仍然只是接受山橄、認同,有殘疾不如別人舍悯,實際上也是如此驾胆,難道又只是接受認同?而不做任何的努力贱呐。所謂知恥而后勇,我認同接受入桂,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奄薇,而是需要更積極地采取接下來的行動。
P28”回顧過去的事件抗愁,會讓你有點明白馁蒂,信念是怎樣去影響一個人的感受與行為,以及它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蜘腌,它一直以來是怎樣操控你的生命沫屡,限制你想要做的事情。
假如是積極的向上的信念撮珠,有什么不好呢沮脖?
“想象力實際上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線路”
想象力本身就是腦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