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 ? ? ? 今天學習《答羅整庵少宰書》妹笆。
? ? ?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腐芍,號整庵秦躯,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上模鄉(xiāng)上模村)人件蚕。著名哲學家,明代“氣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夜赵。弘治六年(1493)進士科探花明棍,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后辭官寇僧,隱居鄉(xiāng)里專心研究理學摊腋。在明中期,羅欽順是可以和王陽明分庭抗禮的大學者嘁傀,時稱“江右大儒”兴蒸。
? ? ? 可見,羅整庵在當時也是大儒之一细办,陽明先生也是非常尊重他的橙凳。兩人的學術探討可謂高手過招,惺惺相惜笑撞。
? ? ? 見道固然難岛啸,體道更難。學要講茴肥,但卻不能安于自己的見解坚踩。對這一點,陽明先生深以為然瓤狐,連稱“幸甚幸甚”瞬铸!因為每個人的經歷與格局都是有其局限性的。而對于天理的追求和探尋是無極限的础锐,就此而言嗓节,學術上的交流與思想上的碰撞也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對于整庵先生的直言不諱郁稍,陽明先生深表感激赦政。關于講學的問題胜宇,陽明先生認為有兩種耀怜,一種是用心去講恢着,一種只用口耳去講。這其實也是治學的態(tài)度問題财破,講學本身也是自身的學習增益掰派、教學相長的過程,只有按照誠意的要求左痢,全身心地投入靡羡,才是治學者應有的態(tài)度。
? ? ? ? 關于整庵先生質疑格物的必要性問題俊性,陽明先生再次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格物略步、致知、正心定页、誠意都是針對一個共同的對象:理趟薄,即性。它們都是治學的要求或形式而已典徊,特別是對于初學者而言應是誠意的基礎上由格物入手杭煎,良知固然在那里,但人因為有個人的角度和判斷卒落,要達到致良知是要有一個在不斷地去私欲羡铲、不斷趨近存天理的目標的過程的。